龚秀梅和公公讨论就业问题。本报记者蔡京瑞摄 |
38岁出了大学门 敲不开招聘门(图)
和20多岁的同窗一起找工作,年龄成了她的绊脚石
39岁的龚秀梅是高陵县一个普通农民,她34岁考上大学,去年毕业。2001年4月,国家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后,像她这样的“大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相比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那一届“大龄”毕业生,龚秀梅却没那么幸运,而今,毕业快一年的她,仍为找不到工作烦心着。
34岁如愿以偿考上大学
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先进个人、奖学金等各类证书摞了一沓,龚秀梅却乐不起来。
2001年是龚秀梅和丈夫李宏洲从老家高陵县药惠乡东升村来到西安边治病边做小生意的第5个年头。这一年,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33岁的龚秀梅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点燃了心中的梦想:她要参加2002年的高考。15年前的那次高考失利,成了龚秀梅的伤痛,那时因为家在农村,没有经济实力复读。随后她务农、打零工,结婚、生子。1995年丈夫患肾病后,两人在西安靠摆水果摊的微薄收入,边负担丈夫一月四五百元的药费边维持生活,艰辛度日。
知识改变命运,龚秀梅深信不疑。而今,机会就在面前,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几个月的复习,34岁的她一举考取了陕西理工学院生物专业本科,成了全校年龄最大的新生。“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为了不辜负家人东拼西凑的学费,为了毕业后能扛起家庭生活重担,四年内,龚秀梅刻苦学习。2006年7月,38岁的龚秀梅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转机。
想当老师年龄却成障碍
“我一直很希望当一名高中老师,一来有教书育人的热情,二来工作稳定能照料生病的丈夫。”龚秀梅说,她并没有把年龄和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挂钩,认为有了知识就有出路。在学业上,她几乎年年都是班里前三名,但在找工作时,和20多岁的同窗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大龄”成了她的绊脚石。“我不知投了多少简历,都因年龄问题石沉大海。后来回到高陵县,要参加公开的教师招聘,其中一个硬条件就是年龄在25岁以下。”
快一年的奔波归为徒劳,龚秀梅很沮丧。
“是金子总会发光!你的特殊经历、阅历,以及刻苦拼搏精神都是年轻学生不具备的,你有自己的优势,相信社会会给你机会的。”62岁的公公李安民给了她很多鼓励。
如果不行只能继续卖水果
同样是高考变革的“产物”,两代“大龄”大学毕业生遭遇了两重境地。1966年高中毕业的李安民与高考失之交臂,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已是32岁的他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生物专业本科。“那年头,处在人才断档期,三四十岁的‘大龄’毕业生很多,而且都很抢手,我回高陵县后,各中学都抢着要,不像现在儿媳所面临的这种状况。”
据了解,2001年4月,考生年龄限制被取消后,当年,全国有16265位“大龄”考生参考,1924人被录取。李安民感慨,时代和就业形势不一样了,2001年的这次高考制度变革,给了更多“大龄”青年圆大学梦的机会,但四年后,对他们毕业了的出路却没有规划方向。大龄大学生的就业态度与选择相对而言会更加务实,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引导用人单位选择。
再过两个多月,数百万2007届大学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我不会气馁,还会努力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龚秀梅停顿了许久,“大不了继续摆摊卖水果,家里的担子还得靠我挑,生活还要继续。”本报记者 陈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