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国际观察

韩商淘金中国20年 成为韩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图)

  在华韩商走在十字路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伟大思想家孟子的这句警世名言在韩商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4.3万家企业,350亿美元的投资额,数十万人在中国打拼,这些数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繁荣、兴旺、乐观”等积极的词汇。

但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与韩国驻华使馆经济公使申凤吉和驻华韩国商会常务副会长金钟宅的交流中却能明显感觉到,忧患意识似乎正在韩商中间弥漫。

  “到目前为止,韩国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今后韩国企业却只能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申凤吉公使这样说道。

  中小韩商考虑转投他国

  在金钟宅看来,一般中国人印象中的韩商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其中这些成功企业大多是大型企业,而实际上,80%到中国投资的韩商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中小企业失败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金钟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创造不出利润,这些企业要么倒闭,要么就又回到了韩国。

  这种观点得到了韩国驻华使馆经济公使申凤吉的认同。申凤吉认为,中国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后,对韩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会“相当大”。

  “三星等大企业对此尚有承受的能力,不过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在和本土企业竞争时可能就处于不利的状态。”申凤吉称,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在提高,一些在华韩国中小企业现在大都有转投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意向。

  慎言“超越台商”

  在中国大陆市场,台商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角色,目前在大陆常住台商共有100万人。而针对韩商和台商的实力对比,有专家表示韩商的投资在大陆迟早会超越台商。

  “韩商赶超台商是个必然趋势,而且不用很长时间就能超越台商。”中国社科院韩国研究所研究员李敦球对韩商的未来非常看好,他认为,不仅韩国经济实力要超越中国台湾很多,而且台湾作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并不规范,“同韩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申凤吉和金钟宅却并不认同这个大胆的预言。“中国台湾比韩国对大陆的投资早,而且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毕竟是特殊的关系,所以无论是与韩商还是其他国家企业相比,台商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申凤吉说。

  “生存危机感时时存在”

  谨慎有加,小心翼翼,这是谈到韩商在华现状时,韩国商会负责人和其他采访对象表现出的普遍心态。

  “韩商在中国的生存危机感应该是时时存在的。”金钟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随着中国企业所得税率的统一和新的劳动合同法即将出台,再加上劳动力资源不再廉价,这都使韩商必须面对中国市场逐步规范化的“拐点”,投资结构的调整就在所难免,“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其他国家资本竞相涌入中国,也对韩商在华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少居世界500强的企业都开始在中国投资,而且中国国内企业技术水平进步也相当快,技术和价格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申凤吉公使表示,作为外资企业,多数韩商在中国市场的生存和发展要比中国本土企业难度大得多。

  “对韩商今后在中国的发展,您个人乐观吗?”

  “今后是否会继续持续过去15年里的快速发展,我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与申凤吉的这个答案相比,金钟宅的回答更加耐人寻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这辈子不再与中国分开”

  --一位韩商元老自述在华商道旅程

  作为第一批来华韩商中的一员,朴镛熙在中国的创业和经营历程,可以说是在华韩商的一个“缩影”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梁辉发自北京 “要是当时公司总部答应让我回国,那就不可能有现在在中国的事业,更不可能拥有这份浓浓的中国情了。”韩国商人朴镛熙日前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为自己选择留在中国感到万分庆幸和高兴。

  在中国摸爬滚打近20年的朴镛熙,目前已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从事地板采暖的开发与销售。

  怀着矛盾心情来到中国

  198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韩国经济跃上发展快车道。当时在LG公司任职的朴镛熙正值年富力强,准备放开手脚在国内“大干一场”。可出乎意料的是,公司安排他前往中国开拓市场。

  “当时自己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韩国当时媒体报道中描绘的图景是,中国虽然进行了改革开放,但还是比较落后,在中国生活还很不方便。” 朴镛熙说,当时很不情愿来中国,因为派驻国外后,升迁的机会比留在总部要少得多,何况是派到“贫穷”的中国来“吃苦”。

  1988年10月13日,朴镛熙还是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来到北京。“当时北京的街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很多,很多地方还不通公交车,出门办事花在路上的时间不少。”朴镛熙说:“现在中国的政府、银行服务态度非常好。刚来北京的那个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在韩国一个电话能够办到的事,在中国非得跑一趟不可,还不一定能找到管事的领导。”

  不过,让朴镛熙略感骄傲的是,他是第一批由企业派遣来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韩国人。他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我是来中国内地淘金的韩国人中的元老级人物了。”

  邓小平“猫论”坚定留下决心

  “有思念家乡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想回国。” 朴镛熙曾经向总部领导口头申请过,但没有得到答复。如今,他庆幸自己留下来了:“要是那时真回国并不再过来的话,那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认识了。”

  他说,让自己下定决心留下来的,还是邓小平的那句话——“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猫论”让朴镛熙兴奋不已,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将继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放。“这对自己、公司以及韩国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当时,LG公司与中国两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他担任韩方的总经理,负责了解、熟悉中国市场,为公司以后大规模投资做准备。1992年,中韩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LG公司随即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他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也陡然增大。不过,“正是在中国的这段工作经历,自己学到很多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熟悉了如何跟中国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打交道,奠定了自己事业的基础。”

  让朴镛熙继续留在中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同事结下的深厚友谊。回忆当时的情景,朴镛熙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1989年,公司总部曾一度要把他召回韩国,而当时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一位姓周的中国工程师给他送来一壶白酒饯行,两人一边喝酒一边流着眼泪。“那个时代跟中国同事的友谊永远都不会忘记。”

  “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中国”

  30岁来到中国,一晃过去了近20年。朴镛熙与许多中国人一样,享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成果。2005年,朴镛熙依托在中国的积累,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地板采暖市场崭露头角。

  “最重要、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中国,自己的经验以及人脉关系也都在中国,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再与中国分开了。”朴镛熙如是阐述他的中国情结。其实不仅朴镛熙的事业与中国分不开,他的家庭亦然。1989年,朴镛熙的妻子、女儿来到北京,那年儿子也在北京出生了。目前,他的儿子在北京一所中学读书,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朴镛熙很自豪地说:“自己儿子应该是中国解放后在北京出生的第一个韩国人。”他的朋友甚至建议他去为儿子申请北京市的荣誉市民。

  “没有在中国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自己。”朴镛熙在中国度过了青年和中年,他自己在中国的事业也经历了一个从“白手起家”到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老一代韩商与中国改革开放齐头并进,见证了中国大地的经济、社会巨变,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成果;跟随而至的新一代韩商,将同样见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并享受到中国和平崛起带来的红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黄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申凤吉 | 朴根太 | 李敦球 | 金永镐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