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志盖)。本报记者焦磊/摄
本报衡水电(记者焦磊)5月16日上午8时许,在衡水市恒兴电厂供热入市工程现场,一块在地下沉睡了四百多年的明代墓志出土。由于工程施工现场全部机械作业,墓穴已破损,但出土的一块墓志铭保存完好。
据了解,这块墓志是在中心街与人民路路口西南角恒兴电厂供热入市工程管道施工过程中无意中被工人发现的。当时,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触到隐埋于坑道侧面的泥土层致使墓志脱落。
这块墓志呈正方形,长约80厘米,厚约20厘米,材质为青石。边缘刻有纹饰。志盖和志底留有燕尾槽,由铁水浇筑,目的是便于封存。志盖上用篆书字体刻着“明辽东都司定远中尉经历丘公墓志铭”字样,志底用小楷字体记录墓主人一生的主要事迹。
衡水市桃城区文物管理所一位专家向记者介绍,从墓志铭记载得知,墓主人名叫丘如山,明万历年间衡水谢村(原谢村)人,丘如山自祖父一辈从外地迁徙至此,后到辽东从军,曾与入侵夷蛮作战,骁勇善战,众官兵曾推举他升职,但由于明代宦官专权,后只提为中尉经历。为官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万历年间因宦官当道弃官回乡,家境贫困。丘如山育有六子,死于万历三十二年(1602年),当地朋友、老百姓为其铸碑立志。
桃城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有关专家在墓志出土现场勘察后推断,丘如山墓室呈东南———西北方向,由灰土封存。附近仍有两处墓葬(其中一处施工中损坏),初步判断为家族墓群。现场还挖到两枚铜钱,一枚上写有“崇宁通宝”字样,另一枚无法辨识。
目前,墓志已被衡水市法帖博物馆收藏。
链接:墓志铭
墓志,是古代埋在墓内的刻石,一般在安葬时和棺椁一起埋在墓内。上面刻有死者生平梗概,因墓志文后多用四言铭赞颂死者,故称墓志铭。墓志一般用两块石板上下相合。上石为志盖,刻有标题,即某朝某官墓志,下石为志底,刻有志铭,主要内容有死者的姓氏、籍贯、官阶、事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