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4日,国务院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16日,本报民意顾问聚焦殡葬业收费问题。结合近年来的“骨灰盒质量低劣”、“殡葬业疯狂敛财”等等问题,“身后事”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焦点。昨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苏州市殡葬协会高剑英会长。
《意见稿》出台后,有人企盼殡仪馆改公益后,能下降收费标准。高剑英对此表示,具体措施要等到草案正式定稿后才会出台。法律把殡仪馆定性为公益组织,并不意味着过去收费太高。据苏州市殡葬行业协会2004年的统计,当时苏州市区国营殡葬机构一次殡葬服务收费,大概在1720元左右,在苏州县级市约为1500元左右。三年后,费用有所增加,但也是在相应的物价管理部门监控下进行的。
多年来,苏州殡葬行业一直通过种种措施降低费用、规范管理。现在部分群众认为,国营殡葬机构利用自己行业的特殊性大肆敛财,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在殡葬行业中,某些特殊岗位上的工资是要高些,但大部分人员的工资和其他事业单位相差无几,网络上一些宣传并不真实,“至少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并非如此。高利英强调。受迷信思想影响,国人对殡葬业抱以“灰色”眼光,间接扭曲了职业伦理。她呼吁“大家用理性眼光看待这一行业”。
“此次《意见稿》表明殡葬业将进一步引入市场化。”高剑英告诉记者。新条例第七条第一款指出:殡仪馆是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同时第二款规定,除了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以外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可以由民间资本进入。苏州的殡葬业市场化改革启动于2004年。当年,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在通讯稿中点名中国暴利行业,殡葬业排名第三,列名“探花”。外界的批评促使苏州殡葬业的变革加快。上级随即开展了整治活动,指示相关部门从某些营利性项目中退出。目前,以苏州地区的骨灰盒销售为例,80%以上都是由民间经营性机构提供的。外界盛传国有殡葬机构靠销售骨灰盒敛财,有夸大之处。
据称,目前殡葬行业乱象丛生,原因复杂。一是殡葬服务的特殊性。据统计,一个常人大概每隔15年才会遭遇一次殡葬服务问题。服务间隔时间跨度大,大家对它的认识就比较少,就容易受骗上当。二是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太低,不需要任何认证资格,花上几百元申请费即可,这就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市民曾向她投诉,家属尚在抢救室,殡葬服务公司就开始推销各种“身后”服务,让人哭笑不得。三是殡葬行业的自身的监督力量薄弱,殡葬协会只能起到行业指导作用,本身没有执法权。市场规范难题,需要工商、税务等众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有治标治本的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