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5月20日讯:
“一唱党的政策好,关注民生解忧愁;二唱农垦创建好,舍得巨资往里投;三唱绿化美化好,环境优美乐陶陶;四唱科学发展好,种养用心收入高……”
近日,记者在桂林洋农场文明生态村麦德村采访,正好赶上农场文艺下乡演出,该队退休职工曾令枢将他采用养鱼、养虾、养猪等立体养殖方式,年创收几万元的事实编成节目,上台表演“十好歌”。
从解决民生问题破题,让群众直接受益
据了解,像麦德村曾令枢这种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实现经济创收的例子,在垦区比比皆是。目前,垦区已创建1154个文明点,占应建文明点总数的34%,25万职工群众直接受益。
据了解,农垦共有3000多个自然村(队)。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相当多的村(队)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民居住房、生产条件、经济状况都比较落后。在总结前段“抓环境建设多,抓民生内涵少”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局领导班子成员迈开双脚深入各农场进行调查研究。
当垦区领导下到特困企业罗豆农场时,发现这里有33个村庄890户共3200多人长期饮水困难,当场决定: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从解决好群众饮水难入手。从2004年至目前,总局共向该场投资(包括国家扶贫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89万元,先后打了2个150米深水井,建造了2个水塔,铺设了大小水管60公里,解决了该场的饮用水困难问题。在此基础上,该场文明生态村建设蓬勃开展。
找准了突破口,垦区坚持把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直接受益当作创建工作的宗旨。老区建设、扶贫工程、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以及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生产生活难等相继列入文明生态村创建的重要内容。一年多来,农垦系统节约办公经费、筹集资金近2亿元,修建农村(队)危房18万平方米,解决11个农场近4万人饮用水难,修建水泥路688公里。
突出精品特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海南农垦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还注意突出精品特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乌石农场十五队住在一个山顶上,道路崎岖不平,生产、生活很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去年农场合理规划,并出钱以及发动职工集资几十万元,在山顶上平整出一片土地,全部建起了两层带院子的新楼房,周围种植花卉、水果,实现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山顶开花”。
垦区推广乌石农场十五队的经验,按照“突出特色、相对连片、先易后难、统筹安排”的原则,重点扶持了245个村、队的特色精品创建活动。桂林洋、东昌等平原农场,主要突出生态特色,绿树掩映,红花衬托;红明、东岭等农场,则突出革命老区特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示范基地;芙蓉田、金波、龙江等山区农场,主要突出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特色。
据了解,不少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村(队)职工,在门前屋后都种了许多菠萝蜜、槟榔及其他热带水果,既有了生态效益,又有了经济效益,职工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不但要美化、绿化,更要发展绿色产业
一些农场领导对记者说,在创建过程中,海南农垦针对一些农村(队)的弱势群体缺乏技术、资金、资源等市场要素,把扶弱助强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南滨农场黎族转制队立新队过去生产条件差,且长年干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队。该队在创建中,不仅投入改造人居环境,又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旱田改种,发展反季节瓜菜和芒果产业,推广“滴灌、喷灌”等高科技,发展“干旱经济”,短短几年,就由一个贫困队变成了致富示范队,劳均收入超2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瓜菜楼”。
记者从垦区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看到,垦区2006年非胶农业和养殖业近200万亩,自营经济总产值达36亿元,占农业经济总量54%。其中,1154个文明生态村(队)自营经济劳均收入达5900元,占职工劳均总收入近一半。
发展经济又反过来促进了文明生态村创建。记者在南由农场看到,鼓起了腰包的群众,舍得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花钱,该场职工群众相继盖起了一栋栋“芒果楼”,告别了过去那种灰头土脸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符耀彩陈飞李霞)
(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