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瘫痪在床的陈发枝老人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多年创作长篇小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近八十万字的《旱龙乡》创作,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旱龙乡》原名叫《榕下悲欢》,是一部近八十万字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东莞市厚街镇桥头村为背景,讲述的是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战争年代北斗村四个大户与村民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小说还配有近三百首民情歌谣。
祖籍东莞厚街镇桥头村的陈伯今年七十岁,是桥头村第一个大学生,陈伯早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现在住在东莞市区,三十一岁时因一起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只能靠轮椅行走。无法像常人一样出去工作的陈伯,日子过得很简朴。
面对生活的困难,陈伯并没消沉下去。相反他还利用在各地就医的时间,加强对汉字和宋词的研究,这也为他在二000年开始创作《旱龙乡》打下良好的基础。
《旱龙乡》从二000年动笔到现在三易其稿。第一稿写到二00二年三月,有八十万字,差不多可以完稿时,读到了清代文学家钟映雪先生的《花笺记》和《二荷花史》。陈发枝一口气看完后,大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于是抛开第一稿重新进行采写,加强了故事的细节性。
因为长期躺在床上写作劳累过度。写到二00三年年底的时候,陈发枝心脏病发,只得住进医院,在医院期间,他除了医病外,心中一直想着怎么把《旱龙乡》写好。
陈伯表示,《旱龙乡》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东莞的民族风情表现得比较细腻,而且都是按照当年具体的风情、具体的生活反映来写的。为了使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更贴近当时的生活,陈伯还查阅了大量当时的报纸和《东莞市志》等资料。
《旱龙乡》出版了,陈发枝老人还没有满足,他还要把这部作品继续充实完善。陈老表示:“这本书的地方语言色彩比较重,准备下步做一个注释,第二版时候,有个注释以后,在广东省以外的那些读者看了更容易些。”有评论家指出,该书注重创新,流露出浓浓的岭南文化独有的气息。(记者李映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