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天是第17个全国助残日。
这一天到处暖流涌动:医生来义诊,学生来做义工,商人捐出爱心款,律师提供咨询服务……
残疾人也在尽他们的力量回馈社会:有人为医学捐献遗体,有人为群众修锁、配钥匙、修自行车……
爱与互助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盲道被肆意侵占,一些人冷漠视之……
助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公交车上给腿脚不方便的人让个座,公共场所不给残疾人歧视的目光,停车时不占用盲道……
如此,和谐可期。
本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
丈夫,腿有残疾;妻子,患严重类风湿病。但就是这样一对夫妻,却在4年前双双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遗体。5月17日凌晨3时20分,就在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妻子常兴玉在众人充满敬意的注视下安然辞世———
夫妻俩双双决定捐献遗体
5月20日上午,任丘市新华路西关村,41岁的王文利还没有从失去妻子的悲痛中恢复过来。但提起妻子捐献遗体的事,他又表现得很坦然,因为妻子完成了自己奉献社会的愿望,“如果有天堂,她现在一定在那里。”
王文利腿有残疾。1991年,经人介绍他与常兴玉组成了一个家。那时王文利开着一家家电维修部,常兴玉为了这个家更是起早贪黑,她卖过菜,批发过水果,还蹬过三轮车。夫妻俩憋足了劲儿朝前奔,虽然日子苦点儿,却也充满了快乐。
从2003年起,常兴玉的类风湿病有了加重的趋势。同年,夫妻俩加入了任丘“张华绿色家园”。这个由重症患者、残疾人组成的温暖家园给了夫妻俩很多温暖和启迪。当时,家园成员李先碧作出去世后捐献遗体的决定引起了家园成员们的共鸣,多名成员集体进行了遗体捐献公证。当年,王文利、常兴玉夫妻俩经过商量也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并进行了公证。
她在歌声中完成了心愿
去年5月份,常兴玉的类风湿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到今年5月份她已经无法进食。她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可贵的是,这时她仍旧叮嘱丈夫不要忘记她捐献遗体的心愿,表示要让医学研究者尽早攻克类风湿难关,让那些活着的人不再受这种疾病的摧残。
5月17日凌晨3时20分,在亲友和“张华绿色家园”成员们的陪伴下,46岁的常兴玉安详地离开了人间。遵照她的遗嘱,葬礼上不收礼金,不收花圈,不放哀乐,不念悼词。陪伴她的是那首曾经让许多人掉下眼泪的“张华绿色家园”会歌———《家园之歌》。当天上午10时左右,负责接收遗体的河北医科大学沧州分校的领导来了,他们向常兴玉的遗体深深鞠躬。11时左右,“张华绿色家园”的成员们每人手持一朵鲜花,绕常兴玉遗体一周,然后夹道而立,注视着常兴玉的遗体被抬上汽车。
三名家园成员完成了遗体捐献
“张华绿色家园”负责人文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家园已有三位成员在去世之后完成了捐献遗体的心愿。她们是李先碧、张华和常兴玉。目前家园里已有多位成员进行了遗体捐献公证。
文革说,虽然家园成员多是重症患者、残疾人,但他们仍要用自己“彻底”的奉献来完成对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体现他们不可替代的价值。她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关于遗体捐献的法律法规,让更多人能够打破陈腐观念,更方便、更有效地完成自己捐献遗体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