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淇报告多处提及教育问题 党代表关注展开热议 刘利民代表表示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基数--
教育投入占4% 本市拟率先实现
今年小升初方案遏制了“择校热” 将一视同仁对待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 七成新增投入将划拨农村
在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刘淇的报告多处提到了教育问题,许多党代会代表表示,这足可以看出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对于刘淇在报告中提到“保证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的内容”,刘利民代表表示,北京有望在全国最快实现这个目标。
记者了解到,北京教育工作未来五年的重点是,让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注报告
刘淇多处提到教育问题
刘利民、胡淑云、张云裳等代表表示,刘淇的报告有很大篇幅、多处提到了教育问题,既总结过去的成绩,也提出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体现了党委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
刘淇的报告多处提到了教育问题。
刘淇在谈及农村问题时表示:组织优秀大学生、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建设,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氛围。
此外,支持鼓励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在回顾过去工作时,他表示: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教育投入比例须确保
就教育投入问题,刘淇表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证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刘淇提出了三个统筹: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促进教育公平。
他还表示:要着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市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
刘淇指出,要完善面向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的资助力度,从农村、城镇困难家庭以及涉农专业学生做起,逐步实行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建立助学金制度。
刘利民代表解析本市教育“四大动作”
将实现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4%
关键词:4%、财政能力、230亿元、400亿元
刘利民代表表示,刘淇在报告中提出了保证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而北京有望在全国最先实现这个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说,北京要建设成“首善之区”,理应保证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而且北京财政也有能力达到这个要求,这样的目标也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符。
胡星斗表示,一些北欧发达国家教育投入甚至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7%,印度也达到了5%。
刘利民代表介绍,北京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去年北京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30亿元,这个数字在全国列第一位,而北京教育投入还将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达400亿元。
维护公平须建完整的教育资助体系
关键词:“两免一补”、助学金、职业教育、学费部分减免
刘利民代表表示,维护教育公平,北京市首先做的工作是建立完整的教育资助体系。
具体为: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高中阶段建立助学金制度;对于正在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在研究实行学费部分减免的政策。
“我们很关心贫困大学生是不是每天能喝上开水,是不是能洗上澡,节假日是不是能用免费的电话卡打电话,人民助学金就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问题。”刘利民代表说。
刘利民代表介绍说,2007年,市里拿出了5000多万元,对全市包括中央的大专院校、市属市管大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这也是在解决民生问题。
义务教育将同等对待外来务工子女
关键词:“妥善”、心理特点、融合
刘淇在报告中表示,要解决好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刘利民代表说,市教委将一视同仁地对待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目前,他们正在和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政策,争取让来京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规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胡淑云代表表示,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要有包容胸怀,切实妥善安排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胡淑云表示,现在的问题难就难在"妥善"两个字,因为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要让他们融入到北京的学校之中。
新出台小升初方案有效遏制“择校热”
关键词:电子学籍、IC卡、“划片入学”
谈及“择校热”话题时,刘利民代表说,北京市教委今年出台的小升初方案,有效地遏制了"择校热"。
据了解,北京市今年小升初工作中将首次使用电子学籍。学生被一所中学录取后,区县招生部门就会将他的档案调入录取校,学生开学时拿着自己的学生IC卡到录取校刷卡报到,一张卡只能限制刷一次。
据悉,这种方式旨在控制学生转投他校。
同时,市教委小升初方案中依然强调“划片”入学。
刘利民代表同时表示,"择校热"是个复杂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有多方面的成因。
唐亦勤代表认为,“择校热”的形成和市民本身需求不同有很大关系。
唐亦勤代表认为,即便教育资源非常好了,也会出现需求水涨船高的问题。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廖洪武本版制图/刘江
聚焦农村教育
七成新增投入给农村
刘利民代表认为,目前农村是教育工作侧重点之一,农村是教育资源的薄弱环节,但并不是说农村学校的硬件就差,很多农村郊区的学校的设施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不信你去看看。”
他表示,农村教育资源薄弱主要是指软件,师资力量较弱,这也是目前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刘利民代表介绍,现在对于农村教育首先是经费上给保障。今后几年,北京市教育经费新增部分的70%将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去,力度是很大的。
培训促进资源均衡
胡淑云代表介绍,北京教育学院先后开展“绿色耕耘”等培训项目给农村教育输送了许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
她介绍,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投入到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项目经费都有数千万元。
2004年启动的“绿色耕耘”行动是专门针对远郊区县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从2004年到2006年有8000名教师接受了培训。
刘淇曾经三次对该培训行动进行批示,其中一次批示表示:“‘绿色耕耘’行动,方向正确,效果明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该培训计划仍然在深入开展。
名校好老师下乡支教
张云裳代表认为,教育均衡不是把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把差的学校拉上去。北京四中作为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采取了许多行动支援农村学校。
她介绍,和许多城区名校一样,北京四中分别和顺义十中、怀柔北房中学结成了拉手学校,北京四中派出教师参与拉手学校的教学研讨会,学科教师对口交流,网上教学资料共享,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另外一个方式是直接派出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支教。
张云裳说,北京四中按市教委的统一行动,先后派出了三名老师到怀柔边远农村中学去支教。这三名北京四中的老师都比较优秀,在支教期间,北京四中依然负责他们的工资待遇,目前,这三名老师支教的学校都反馈说效果很好。
除了支持鼓励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做法,党代会代表胡淑云认为,农村学校开发自己的资源,留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加强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毕竟,这能达到一种更长久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