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为啥走这条路 日记透露自杀女孩渴望关怀
日记透露自杀女孩渴望关怀
晓玲的姐夫昨晚9时乘上火车,预计今天早上能到承德寻找晓玲的养父。
目前,晓玲的遗体尚未火化,沈阳市东陵区公安分局称,尸检结果尚未得出,具体致命毒物不明。
昨日,便民店的老板娘虽然表示抓小偷本无罪,但她一边哭一边说:“我现在真后悔,当初不该拦她,要是让她把面包带走,是不是她就不会走这条路?”
晓玲死后留下了千余字日记和遗书,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专家曹杨说,看了这些文字材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遍体鳞伤,眼中含泪,却未曾流泪的女孩。”
通过日记和遗书,心理专家向我们揭示了晓玲的内心世界。
“我是多余的”
晓玲出生即被抛弃,5岁时养母逝世,12岁被养父带至沈阳后不管,后来寄居在无血缘关系的堂姐家。她的一生,是在不断被抛弃中度过的。
晓玲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世。她曾经写道:“你们又不欠我的,为何要为我付出这么多?”她不断感恩提供食物与温暖的两位旁姓“亲人”,她也在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负疚感。
两个月前,晓玲的堂姐产下一名婴儿,这个孩子给晓玲带来的可能影响是,会加深这种境遇下未成年人通常拥有的强烈危机感:“我是多余的,不值得被爱的。”
按照堂姐所言,晓玲并没有出现食物短缺。事实上,事发当日,堂姐也已经允诺给了她一元钱买馒头,她只要了五角钱。少要钱应该是她的一种人生常识,但她并未沦落到为食物偷盗,更何况她在当天下午自尽时,家中正在包饺子,她知道家人会过去叫她吃。
从家走出500米远,就到了那家晓玲盗窃面包的食杂店。她从无劣迹,她的手法相当拙劣,她直接把面包夹在外衣下面,“肿”出一大块,走了出去。店主人就在门口等着,叫住了她。
曹杨说:“我担心的是,这可能是精神崩溃后的一种自我伤害,以此验证自己的罪恶感。”心理学家说,崩溃在内心深处早已发生,在遗书中可略知一二。
偷盗之后的事情是模糊的。店主说,没有什么不愉快事件。有旁观者说,发生了污辱。晓玲起先沉默,后道歉,最后哭泣。
随后,她在遗书中用大量篇幅回忆自己的一生。她曾经在诗中提到过一朵鲜花,开在草地上。那朵花很少说话,只说过一句话“别踩我”。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长辉说:“子弹上膛了”。
“没有一个人喜欢我”
昨日下午2时,晓玲所在学校门前,一位女老师站在铁门里,说:“我们很悲伤”。然后,她拒绝打开大门。晓玲的同学并不知道,她家住在学校20米外。
晓玲的邻居们蹲在街道两边聊天。他们并不认识这个总靠着墙脚走路的孩子。
晓玲的所有文字都表明,在她一生之中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重要人物:听她倾诉,指导她的生活,以长者的人生体验为她打开另一扇窗户。
晓玲将自己人生比喻为老天开的一个玩笑,她在日记里写道:“没有一个人喜欢过我,这个玩笑开得太大。”她曾经承受不住,将此前所写的日记全部撕掉。
这个16岁女孩最为怀念自己在河北的12年人生。“那里以前是她的家,曾经有过她的爱,也就有她的生活”,曹杨说。
心理学家相信,导致晓玲崩溃的并不是盗窃面包事件,而是更早之前发生的姐夫与养父之间的通话。晓玲听到了,父亲那边并不希望她回去。
这个电话对于晓玲绝对是一个打击。晓玲的反应是愤怒和委屈夹杂其间。她在文字中阐述了自己对于亲情的看法:“父爱是伟大的,父母为了孩子能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这是人类素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过,它从一个孩子口中发出,显得格外没有力量,“这是她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幻想。她的文字经常在幻想和现实之中沉浮,”专家说。
“我是好的”
对于面包,晓玲曾经在日记里提到过:“把一块面包切成多少块,看你如何用心去切。”这是她少数充满进取的积极文字之一,心理学家说,在更大背景上,晓玲并不需要挫折教育,她已经挫折累累,这个孩子之前反复与之抗争,是希望改变人生的际遇。
她连续多年获得奖状是一个证明。遇到转校生,她第一个上前说话,她捐款10元钱给白血病患者。一年级的同学曾经送给她一张贺卡:“我们大伙谢谢大姐姐的关心”。
如果未出事,晓玲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寒门学子的典型。她虽然仍然不笑,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试图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命运。出事前,她还在努力克服生活拮据带来的不便,她在日记里说:“钱不是万能的”。
专家认为,晓玲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急迫需要关怀的姿态。所以,她对别人的关心,可能是她自身的需要对别人身上的一种特殊的投射。她是来证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你们来关心的”。
“我现在最希望的,是生她的父母和准备做父母的人,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心理专家说。
(辽沈晚报 张健 王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