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在参与“金三角”禁毒国际合作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不懈努力,目前,全球瞩目的“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已从1998年的66%下降到2006年的12%。
这是5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MOU)签约国高官会议上发布的消息。
| |
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他说,东亚次区域禁毒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各国联合破获了一批跨国毒品案件,摧毁了多个跨境贩毒团伙,制贩毒品犯罪得到了有力遏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本地区国家应坚定信心,进一步密切伙伴关系,争取早日消除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危害,同时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新型毒品问题。
记者从会议上还获悉,从2006年起,我国和缅甸共同对缅北传统罂粟种植区开展了联合卫星遥感监测,对当地罂粟禁种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为消除境外毒源,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累计投资5亿多元人民币支持缅甸、老挝开展大规模的罂粟替代发展工作,替代面积达60多万亩。为巩固禁种成果,2006年我国还向缅北禁种罂粟后缺粮地区提供了1万吨大米援助。此外,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为缅甸、老挝培训禁毒执法官员305人。
为期3天的高官会议将针对本地区替代发展缺乏资金,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问题日趋严重,毒品与其他跨国犯罪活动关系日益紧密等新的毒品形势,讨论和修改有关行动计划和合作文件。
1993年10月,为在“金三角”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开展更加有效的禁毒国际合作,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和联合国禁毒署(后改组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共同签署了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1995年5月,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北京宣言和次区域禁毒行动计划,接纳柬埔寨和越南为签约国,确定以联合国援助禁毒合作项目的形式开展区域合作,六国七方禁毒合作机制正式形成。(记者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