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起跑
在中央的直接关注下,集中我国最精锐的科技力量,为全面、系统、协调地解决中国环保问题提出战略对策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孙英兰
我国高速工业化带来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治理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环境事故频发等问题。
| |
面对持续、紧迫的环境压力,为解决当前环境与发展战略、对污染防治规律、对重大环境科学等基础性问题、宏观性问题研究不够、认识不深,缺乏全面、系统、协调的环保战略对策等问题,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据悉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以中国工程院、国家环保总局为主,共有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9个国家部委及相关单位参与。
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实施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工程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对节约能源和污染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严峻现实寻求根治办法
“形势严峻”,是中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主音。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组长沈国舫说,近些年来,中国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GDP增长了十多倍。与此同时,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四十多倍。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据了解,在“十五”计划确定的环保指标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反弹。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难题颇多。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出现,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持续,无法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长期以来,中国在环保领域确定了“以点带面”的环保战略,提出以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太湖、巢湖、渤海和三峡水库等重点流域为突破点,以点带面,扭转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国一直缺少一个国家层面的环保宏观战略规划,无疑影响了环保措施的全面推行。
鉴于此,中国适时启动了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徐匡迪表示,这一研究项目将在总结环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环保宏观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
徐匡迪说,开展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就是要根据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未来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化、能源消耗、交通发展等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的宏观战略构想,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