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本报前天刊发的《南京旅游商品,“短腿”如何走天下?》一组报道引发业内外各方人士热议。游客、旅游商品设计者、生产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纷纷就如何拉长南京旅游商品“短腿”,给出了多种建议。
游客:要“外观精美、便于携带、价格适中”
“今年春节我陪外地来的朋友去夫子庙买花灯,谁知远看流光溢彩的灯,近看非常粗糙,纸做的外壳轻轻一碰就会破,结果朋友一个也没买。
设计者:设计、生产、销售要实现一体化
南京一位专业旅游商品设计者说,多数设计者缺乏进入市场的经验和资金,只有把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打通,旅游商品开发才能见到实效。
省旅游局人士告诉记者,在日本,不同的景点只售卖自己地区的旅游商品,游客每到一地,看见新面孔便会频频“掏腰包”。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南京也可以让旅游商品的销售方——景点景区入股旅游商品的生产,这样他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在自己地盘上销售南京旅游商品,而不是叫卖全国各地的“大杂烩”。
生产者:特色产品吆喝要唱“四季歌”
几年前,陆有昌和几位秦淮花灯老艺人联合注册成立了江南龙灯厂,突破了手工作坊式的纸花灯生产模式,改为机械化规模生产,用钢筋支撑花灯的灯身,拿绢布和缎子做花灯的壳,发光二级管做灯芯,长宽高不超过12厘米。当年,带有精美包装盒的微型手掌荷花灯刚生产出来时,曾在业界引起轰动。
“但这种灯每年在南京的销量还不如出口日本的1/10。”陆有昌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他曾在夫子庙闹市口设过销售点,可一年几十万元的门面费,是他们这样一个小企业难以承受的。陆有昌只好“打道回厂”,专心做订单出口生意,只在每年灯会时到夫子庙“点个卯”。陆有昌说,放弃本地市场实在是很可惜,如果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在旅游商品的宣传上唱响“四季歌”,像他这样的企业,还是有信心把本地市场做起来的。
旅游主管部门:重奖激励开发者“创作”热情
“我们将加快开发旅游商品的步伐,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创出南京地域特色,提高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市旅游局副局长郑晓明称,目前,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已经启动,大赛建立了重奖激励机制,征集作品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实物设计,向广告包装设计、营销方案设计上延伸。旅游管理部门还打算联合其他部门,改良南京传统的特色旅游商品。
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万绪才还建议,政府可以制定发展旅游商品的配套政策,提供市场情报信息,同时建立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体系。南京日报记者谢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