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北京市社科院召开2007年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对北京市贫困家庭再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北京五环内112个行政村治理对策研究》等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根据前者调查显示,本市19万城市低保人员中,一半以上人员具有就业能力。
报告一
低收入阻碍低保人员再就业
名称《对北京市贫困家庭再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内容本市低保人员的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本市低保新增户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其中劳动力占到一半,但因就业而退保的人数却没有明显增加。
课题组认为,低收入是阻碍低保人员再就业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邱莉莉研究员举了一个例子,目前本市低保人员就业后,平均工资水平是每月600元,加上政府对再就业奖励的285元,一个三口之家的低保家庭,如果一个人就业,其月收入是885元。而如果享受低保,一家一个月将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还将享受交通、医疗、住房补贴等多种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低保人员更愿意选择不就业。
导致低保人员工资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年龄偏大。据统计,在实现再就业的人群中,七成以上是40岁到50岁的中年群体;一半以上的人员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近一半的人从未接受过技能培训;大部分人工资收入不超千元。
建议本市应设立再就业扶助金,强化货币扶助,将非正规就业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对低保家庭设立全程式教育援助,促进其再就业。
报告二
万人以上流动人口聚居区达82个
名称《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再思考》
内容目前,本市街乡行政区域范围内,已经形成了82个万人以上规模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吸纳了近200万外地进京人口,其中部分聚居村点人口规模已经达到5万人。
“通过拆除聚居区内违章建筑,压缩流动人口规模,遏制安全隐患是各地通常的做法,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课题组负责人冯晓英举例说,以奥运村周边地区为例,随着奥运场馆的开工,原居住在奥运村地区的流动人口确实迅速减少,由原来的4.9万人减少到2.3万人。但这些人口却迅速流向了周边的6个乡镇,其流动人口由拆迁前的16万人,增加到拆迁后的25万人。因此,流动人口并没有消失,而只是“外推”,人口规模调控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建议简单的城市改造和拆违,不是治理问题的关键,而应通过调整城乡关系和利益格局入手,从制度上彻底解决。
半数行政村居民愿意拆迁
报告三
名称《北京五环内112个行政村治理对策研究》
内容本市二环到五环内,共存在112个建制行政村,涉及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其中丰台最多,达54个;其次为朝阳,有39个;海淀有19个。这些地区流动人口密集,有66万人,其中朝阳最多,达29.43万。在112个行政村中,聚集人口达3000到1万人的村子占到了47%。
正是因为流动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出租房屋成为这些地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三个区中,房屋出租的比例分别为海淀81%、丰台58%、朝阳55%。
在环境脏乱、治安不好、邻里不和睦、生活不方便、学校少、就医困难、外地人太多、干群矛盾8个方面的问题中,接受调查者将环境脏乱、社会治安不好和外地人太多列为这些地区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此外,据课题组负责人梅松介绍,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了一个与以往说法不一致的结论。在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村民愿意拆迁。这与以往认为该地区依赖“瓦片经济”、村民不愿拆迁的说法大相径庭。在课题组就“是否愿意拆迁”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51.3%的村民表示“愿意拆迁”,33.9%的村民“不愿拆迁”,“很矛盾”和“说不清”的居民占到了14.8%。
课题组认为,拆迁后就业难和农村社保水平低是村民不愿拆迁的主要原因。
建议本市在实施拆迁安置时,应实行“一户多宅”的补偿,明确允许村民除自住房外,拥有一定的出租用房或商业用房。本市应就该地区拆迁补偿问题,制定科学、长期性的政策,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此外,本市还应该把该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管理,将行政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从城乡接合部地区建设用地和产业用地的土地出让金、增值等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首都城乡接合部地区占地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该地区公共用途的占地补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