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所采用的一种缓解焦虑和痛苦、维持心理平衡的保护性的心理策略。运用得当,可帮助你渡过心理难关,但如果过度运用,则会造成心理负荷过大,负面情绪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导致心理问题加重以及一定的人格缺陷。
戴上“面具”后的极端方式
前年8月的一个下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在读博士生孟懿,选择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去年3月,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相继有三名学生坠楼身亡……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选择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时,毫无征兆。
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在生活中看上去很开朗的人,为什么突然会有极端之举。武汉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廖皓磊称,人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从外表不一定能看出他内心真正的样子,始终会有一张心灵的面具附在外面,为适应不同的社会关系而改变形象,我们也称它为人格面具。这张面具虽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人终究不是变色龙,过多的面具,必然会让你迷失自我、心理失衡。
他们,或许正是戴了这么一副过重的面具,从而掩盖了他们真正的内心,也让他们走上不归路。廖教授表示,一个优秀的人,可能倾向通过各方面完美的表现来展示能力,赢得赞许,自我防御机制过强,习惯于压抑、否认自己内心一些更自我、更真实的需要,这种否认不仅带来过度工作,还带来更多焦虑和不安,使抑郁等负面心理能量积累起来,得不到宣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悲剧。
廖教授说,戴着面具的人,在遭遇心理问题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或避免受到伤害,一般不会对外求助,而倾向于不断启动否定和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在这种机制上越来越不能受益,只是让问题和错误越来越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控,所以会显得格外孤立无援,造成更恶劣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向认为那个人其实挺好的,怎么忽然就选择了轻生等极端方式。
不做“面具人”
“面具人”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灵,正视自己的无力感、失控感,学习摘下过度心理防御的面具,也许生活会是另外的样子。
1.在意自己,而不是别人。习惯戴上面具生活的人往往不够自信,过分关注周围人的评价。其实,你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固然重要,但却不足以成为你行为的原动力。直面自己的内心,坦然表达,把焦点放在自我心灵的建设上来,重塑自信心。
2.把“不好”勇敢说出来。面对自己内心的彷徨和困惑,把对现状的不满勇敢说出来,往往能够给心理压抑找到出口。你可以找一个平时的知己说,也可以找心理医生说。总之,告诉他(她),我现在很不好,表达真实的情绪。
3.多一些情绪释放点。一个喜欢戴上完美面具的人,往往只有通过很狭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这是很危险的。建议多找一些途径让情绪健康地释放,比如健身、舞蹈、旅游。
4.结交真性情的人。打开封闭的心窗,结交一些真性情的朋友。不要担心自己“放不开”,跟他们学习用更开放、更坦率的语言及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5.放弃过多的道德评判。当内心出现道德评判的念头时,试着叫停。改变“应该”的思维模式。不要轻易去评判别人,这样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心里的真实想法,帮你从人性层面去理解和宽容他人,同时也宽容自己。
本报记者 许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