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铜浮屠、玉棺、阿育王石塔等吸引了很多游客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织物金绣裙 本报记者李彪摄 |
地宫出土文物将全部回归法门寺(图)
今年是法门寺地宫发掘20周年,保存在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将陆续移交
本报讯 (记者 李彪 杨怡)20年前,封闭了1113年的法门寺地宫开启了神秘的大门;时隔20年后,其中一些出土后封存了20年的地宫珍贵文物将有望和广大市民见面。在昨日举行的法门寺佛塔地宫发掘20周年纪念仪式上,省考古研究院将法门寺地宫20年前出土的部分文物陆续移交给法门寺博物馆。
地宫出土2000多件珍贵文物
据了解,1987年4月,考古人员对法门寺地宫进行了发掘,封闭了1113年的2000多件文化宝藏得以面世。
1988年,省政府决定建立法门寺博物馆,至今已逐步形成法门寺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大唐珍宝和唐密曼荼罗文化、唐代茶文化和法门寺精品文物特展等六大陈列体系。
文物将全部移交法门寺博物馆
据了解,由于涉及文物修复、保护和研究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法门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外,还有一部分文物长时间“隐藏”在省考古研究院。如出土的700余件锦、罗、纱、绢、绮等丝绸物品,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地下环境内,又兼法门寺塔身几经坍塌重建,地宫中整摞放置的丝织物遭受砸压。1987年发掘时丝织物大多数已褪色朽化,限于条件考古专家们当时采取了丝绸整体提取密封保存的保护措施。为保护这些稀世文物,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丝绸保护实验室,对法门寺的丝绸文物进行重点保护研究,已完成法门寺地宫十多件丝织品的保护。另外,对其他一些文物的修复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时隔20年后,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出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省考古研究院和法门寺博物馆昨日上午签订了文物移交手续。
另悉,昨日上午,法门寺举行了佛指舍利重现人间20周年法会,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局有关领导和来自西安、宝鸡等地的僧、俗近千人参加了法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