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消息
小演员们活力十足。
《桃叶团扇》演绎的是王献之在秦淮河渡口迎接爱妾桃叶过河的爱情故事。
昨天下午3:30,由本报和南京市文联、江苏融侨金辉置业主办的“融侨金辉”南京民歌民舞颁奖盛典,在南京最现代时尚的奥体中心网球决赛馆隆重举行。一个个获奖的民间歌舞登台表演,数千慕名赶来的市民、部队官兵和艺术工作者,听着原生态的天籁之声、看着让人叫绝的民间舞蹈如痴如醉。
民间歌舞
背后都是历史
本次颁奖盛典上,气势磅礴的《留左大鼓》获得金奖。
大鼓队的领头鼓手曾先文告诉记者,自己原来是六合从事文化工作的,在采风中听到了当地长芦镇流传着这样的故事:1300年前的隋末唐初,罗家将屯兵百万安营扎寨在现在六合区,由于将士爱民善战,深得百姓爱戴,每次打仗归来百姓会到军营吹吹打打表示慰问,军营则以战鼓齐鸣表示谢意。于是他就以这样的故事为脚本,经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裴得义副会长的再创作和提高,组织起当地的长芦乡的农民等,教会他们112件打击乐器表演,后就有了这个节目。在昨天的大赛上,由于网球场的门不够大,他带来的直径2.2米、重340公斤的大鼓没有能入场。虽然他们的表演市民一致叫好,但这些朴实的农家人还感到有些遗憾。
在昨天的颁奖盛典上,更多的是一批新挖掘的歌舞作品。秦淮区安排专人挖掘了以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在秦淮河渡口迎接爱妾桃叶过河的爱情故事,组织了秦淮区20名年轻人进行排练,将一段千古流传的爱情佳话演绎得惟妙惟肖。
自制服饰
就爱那个土味
记者了解到,登上颁奖盛典的节目,很少有专业团体的表演。不过,为能将民间文化的美表现出来,各区文联的同志真是下了大工夫。
昨天,最具原生态韵味的,不是有着“中国六大歌王”之称邵长荣唱的《鲜花调》,而是他和伴奏师的服装。邵长荣头扎着毛巾,蹬着土黑布鞋来了。而他的二胡伴奏师,头顶着老家的草编凉帽,实在土得掉了渣。邵长荣说,本来他们还想穿上演出服的,但是他们在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为了让城里人了解他们农家人,于是就在现代化的场馆里还原他们的“土”味。
昨天中午12:30,烈日下一位小姑娘在“训”一批50多岁大妈。原因是大妈们精力不集中,举在头顶上20多公斤的“凤凰”头昂得不够。一位大妈说,刚才训话的是老师,才26岁,栖霞群艺馆的。不要小看丫头老师,跳舞真好,是南艺毕业的,还特别会设计,她们扛的凤凰是她做的支架,选的料子;此外参加比赛的男女服装也是她设计的,老太们都胖,有些特殊号码衣服还是小老师自己做的。在后场,一群小女孩特别好玩,她们是舞蹈《春到牛首茶飘香》的小演员,来自板桥,最大的孩子5岁,最小的才3岁。这么小的舞蹈服根本买不到,这些农家孩子的衣服,胸前的图案是妈妈绣的,小鞋是奶奶们缝的,虽缺少了些华丽倒是很有味道。
歌美舞美
市民大呼过瘾
昨天上午是舞蹈类的决赛,虽不对外开放,但一大早就吸引来不少读者、媒体同仁。而昨天下午的颁奖盛典,因为是大赛精品,现场可以说是座无虚席。
昨天,南师附中新城中学的学生来得很多,记者看到不少孩子手里拿着小本本在不停记录。孩子告诉记者,其实老师也就告诉了奥体有这么个活动,很多同学很想来看看,于是老师就有组织地把大家集中带来了。孩子称,这毕竟是南京留下来的文化,了解了还是很好的。而获得组委会特别安排的南京双宇小学的100名孩子,昨天看完了歌舞再看奥体,孩子乐得直蹦。更让人感动的是一大批南京摄影发烧友,为拍摄一张好照片,有的早上七点就赶到现场,中午啃着自带的干粮还在摁快门。当然,好的歌舞当有好的主持人,江苏电视台的主播白俊、南京市文联的马燕也认真地为这些民间艺人客串了一把。省广电总台的南京零距离、教育电视台也派出摄制组赶到现场,南京电视台出动转播车录制,将在下月专门播放,让市民一饱眼福。
精美的民间歌舞让人醉,现场市民大呼过瘾。现场,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束中发先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他说,这次南京文联和媒体一起,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花了3个月时间,将民间的歌舞精品收集起来,做了保护南京民间文化的大好事。他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原以为自己对南京民间歌舞比较了解,可看了这场节目后,才知道有那么多自己还没有看到的。这些原生态的歌舞,没有经过人为的专业编排,由普普通通的市民来演,是真情的流露,真实还原了民间舞蹈的原貌,非常自然。本报记者吴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