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个本应该内涵深刻的词,在被冠上一些特定的修饰语之后,意义大打折扣、内涵异常肤浅。时下,“服装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地板文化”、“豆腐文化”、“麻将文化”……还有点人文味的就是“孔子文化节”、“关公文化节”、“华商文化节”……能添上的都添上了,什么都是“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显然,我们的天平偏向了物质财富。
当我们大谈特谈“文化”并刻意去修饰它的时候,偏偏在暗示我们没有文化。只要一个名而已,唯想借这个名来装上一些看似有意义的光环,来招蜂引蝶——掏钱、买账。在我们多年来一直以发展经济为首务的社会,再来谈“文化”的内涵,恐怕确有些难度。因为难免要扯上一些功名利禄的关系。而文化,从来都是在长期的智慧和劳动中形成的,是在去伪存真的文化元素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是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拓视野的东西,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并能广泛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所以,“豆腐文化”也好,“地板文化”也罢,文化不是中心,不是重点,而是幌子,是个空壳,初衷只是有人买就行,挣钱是最终目的。这种“文化”是不会长久的,是随着市场的消长而存亡的,给我们的仅仅是视觉的冲击和利益的引诱,所谓“文化”的繁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意义不会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以往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节”也大打折扣,研究的东西少了,宣传的东西多了,内涵少了,卖点多了。因为看重的还是经济效益、广告收入,还有就是要为旅游业推波助澜,擂鼓助威。这便陷入一种怪圈,我们不是在研究学术,不是在为文化建设服务没有文化元素的积累,没有文化素养的提升,我们是在打造经济——以效益优先。物质的繁荣掩盖了精神的虚无!以经济的指标替代了真善美的价值观。
我们该向世界宣传什么,该向我们的后人传达什么,是“麻将文化”还是“地板文化”?还应当是正统文化吧。可令人遗憾的是,与文化关系最亲密的、根基最雄厚的大学,当今也打造成了“大学城”,那是一些造价不菲的楼房的叠加,什么豪华电梯,什么天价校门,唯独没有顶级大师!这些都是商业运作下形成的“战果”,用“文化”的幌子瞒天过海,吸引了目光,赚到了金钱,却没有留下真正的文化载体!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文化”之泛滥,是市场经济下商家炒作的后果,更是我们内心空虚的体现,意味着我们将失去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民族特征。所以,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该醒悟,都有义务和责任促成有关部门通过整顿文化市场和规范经济市场,重视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造福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