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招聘城管协管员,结果在一个小时之内就来了300人应聘这24个岗位,其中还包括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内的100多名大学生。(5月22日《扬子晚报》)
这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无独有偶,5月22日新华网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西南政法大学的姚智英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她的同学们那样为了在城市里得到一份法律工作而苦苦奔波,而是回到了老家福建省沙埕镇当起了菜农。新闻的标题是“大学生姚智英:不当律师当菜农”,编辑“巧妙”地把律师和菜农这两个职业用一个“当”字分割开来,真可谓夺人眼球。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看看以下这些似曾相识的标题吧:北大才子卖肉、复旦学子卖鸡蛋、清华博士修车、北大金融系毕业生当“陪聊男”、清华女硕士当街卖菜、华为硕士卖饭、女大学生当保姆、大学毕业生应聘搓澡工……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人只是做了一件人人都会去做,而且必须去做的事情——那就是谋生——是人都要生存啊。但是这看似“普通人”的“人之常情”为什么会让我们的记者编辑们如此地穷追猛打呢?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一种身份——大学生?
我想,上文提到的那100多名大学生肯定很少会有人从走进校园时就立志去当丹阳市的城管协管员的;姚智英也未必就不想从事耗费了她4年宝贵时间所苦苦学习的法律专业;卖菜、卖肉、卖鸡蛋更不会是北大清华复旦学子们的生活情趣和个人爱好。但是当严峻的生活现实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都不得不靠边站。这时,找到一份让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工作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去大公司、进政府部门或者在实验室搞科学研究呢?是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实力呢?或者说,高学历的和高端工作能力之间能不能画上等号呢?
社会永远是符合进化论的,市场永远是一双辨别人才的“火眼金睛”。有很多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被它从茫茫人海拣选出来,也有很多带着硕士帽、博士帽的低能儿被它踢出去。
我们大可不必为大学生所谓的“另类就业”感到惊诧莫名。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变数的事情。我自己倒是要为这些种田卖菜的前辈们叫一声好,因为他们不悲天悯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自强不息”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