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转混乱、义卖困难、资金无着……记者日前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支持、无章可循,南京部分慈善超市问题不少,有些生存已陷入困境,严重影响了慈善超市救济救灾功能的发挥。有关人士认为,慈善超市走出困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慈善超市遭遇生存危机
记者日前走访南京市的一些慈善超市发现,运转混乱、义卖困难等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慈善超市门庭冷落,前来捐赠和购买义卖品者寥寥;慈善超市名称使用混乱,有的叫“手拉手”,有的叫“一家亲”;有的慈善超市外面挂着“慈善超市”的牌子,实际上只是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有的只有仓库,没有自选物品的店面;有的人员、设备缺乏,不具备基本运行条件。
在南京市首家区级慈善超市——下关区慈善超市,记者看到,义卖区有小家电、洗化用品、学习用品、衣服等50多种物品,但前来光顾的爱心人士很少。账目显示,超市开张8个多月来,累计发放了价值28万元左右的救助物品,但只售出1000多元义卖品。“有的物品有使用期限,如果不能及时卖出,会造成浪费。”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了这样的担忧。
遇到类似问题的慈善超市在南京市还有很多。由于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随着资金短缺,粮油等困难群众急需的生活用品日益紧张。慈善超市本身遭遇生存困境,受助困难群众自然也受到影响。记者在下关区小市街道慈善超市了解到,去年底这个街道每月平均有80户低保家庭可以免费领取定额实物,但到今年3月份,只有30户低保家庭可以继续享受实物救助。
健康发展面临多重难题
南京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处长常建东在采访中表示,“有米才能下锅”,慈善超市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资金和物品的来源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慈善超市还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募集渠道和机制,“断米”现象时有发生。
“造血”机制不畅是慈善超市健康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下关区民政局副局长历东芳告诉记者:“目前下关区慈善超市房租、人工、水电等成本一年要20万元左右,如果长期没有‘造血’功能,必然会遭遇资金瓶颈,社会的爱心也迟早会因为血流不畅而犯‘心脏病’。”
此外,管理也是考验慈善超市能否健康发展的难题。常建东说,截至去年底,南京共有各类“慈善超市”124家,名称和开放时间不统一、管理人才缺乏、操作过程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慈善超市知名度不高,公信力不足。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季宗绍教授认为,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任缺失”阻碍了慈善超市的发展,只有慈善超市运行更加透明、规范、高效,社会的“爱心能量”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成熟的慈善超市离我们还有多远
历东芳认为,只有当救济资金的40%来源于它自身的“造血”机能,慈善超市才能称得上成熟。
一些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要方便快捷,物品质量有保证,会考虑去慈善超市购买义卖品。南京市慈善总会财务部主任蒋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慈善超市化整为零,拓宽了慈善捐赠和救济的渠道,是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
“目前,慈善超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接受和群众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各方面工作到位,宣传跟进,慈善超市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常建东认为,慈善超市目前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扶持。一方面,民政部门、慈善机构要进一步“阳光操作”,让捐赠者对善款善物的使用过程看得清楚,对使用结果称心满意;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慈善意识,拓宽募集渠道,使慈善超市尽早进入良性循环。
为解决目前慈善超市出现的问题,南京市民政局今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街、镇慈善超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探索从制度上保障其资金物品来源,并在性质、名称、场地、开放时间、操作过程等方面进行规范,使慈善超市“阳光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据了解,首批试点将从街、镇慈善超市开始。救助资金主要由慈善资金、福彩、临时救济资金和超市募集资金等构成。其中,区县“慈善一日捐”等慈善资金所占比例为50%;在其余50%的资金中,区县福彩公益金、临时救济资金和超市平时募集资金各占1/3。
相对于区、街道一级慈善超市,社区慈善超市在募集资金和物品方面显得更加困难。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社区慈善超市没有专项资金,建设费用都是自筹。“由于没有税收等机制保证,只发捐赠证书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的企业第一次还能出点钱,可是第二次、第三次就很困难了。”一位社区超市负责人拿出一沓盖着南京市慈善总会印章的捐赠证书说,“慈善超市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事情。”
(记者凌军辉 黄海波)据新华社南京5月26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