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产品牌价格优势逐渐隐去,缺屏又缺核心技术的劣势日渐明显,国产平板与合资品牌的市场占比退到1∶4时,国产平板电视走到了危机的边缘。而国内彩电巨头康佳、长虹却在彩电销售旺季进行了大规模的高层调整,令人费解。
临阵换将
曾在2005年的11月份,当中国彩电业正迈入艰难转型期时,康佳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和组织的变动,康佳多媒体事业部总裁匡宇斌离职。在行业拐点的节骨眼上,康佳被迫将多媒体事业本部拆分为研发、营销、平板和网络技术4个分公司,而这几个事业部依次由陈跃华、叶涛、刘丹和马凌出任总经理。
在叶涛出任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总经理不到两年的近日,深圳康佳又突然宣布更换彩电业务内外销的掌舵人。穆刚接替叶涛出任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彩电内销;牛伟东则接替杨国和出任香港康佳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康佳的外销。同时各产品营销中心负责人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调整。
同时记者据悉,国内另一彩电巨头长虹最近也对彩电业务的负责人作了调整。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董事长郭德轩不再兼任该公司总经理,由该公司副总经理徐明接任总经理;而胥帮钦升任该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营销。
据悉,四川长虹(600839)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公司彩电业务收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受新兴业务处在培育期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出现增长的同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今年4月长虹还斥巨资兴建了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是福是祸,前途未卜。
贻误战机
在CRT时代,长虹、康佳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先优势。甚至凭借其在产品、网络、营销的差异化优势,拔得头筹。但随后发生的市场环境变化、内部人事变动却给长虹、康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我国彩电业的平板化浪潮全面袭来,其发展速度和进程远远超出了国内企业的预期。由于我国企业在平板电视上缺乏技术优势,并存着不少的轻视思想,因此在发展初期就被拥有强大技术实力和品牌内涵的外资企业抢先一步。来自国美、苏宁等卖场的数据也表明,平板电视热潮中,以索尼、飞利浦、三星、LG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已经领先一步。
当然,国内企业并非不堪一击。以海信、厦华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尽管在CRT时代无法抢先,却早在多年前敏感地判断出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通过自身的规模化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平板电视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中,在国内企业阵营中率先确立了先入为主的优势。海信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信芯”技术,而厦华也借助全球性的研发平台,推出了“微晶”显示技术。
面对三星、夏普、索尼等外资品牌重兵压境,长虹、康佳错失跟进的最佳时机,在企业拥有的网络渠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优势无法迅速进行复制和转移。
难挽颓势
眼下,面对外资品牌的步步紧逼,面对国内同行的迅猛增长,长虹、康佳也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更新经营思路。但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得到企业营销体系、技术研发等各个环节上的支持。
据悉,与空调等行业更推祟内部选拔机制培养人才不同,彩电企业多年来都流行“空降兵”。特别是许多彩电企业的营销人员更是经常变动。已经过逝的陆强华从上广电到创维,再到高路华的三大跳,一度引发了行业性的震动。而匡宇斌从康佳到雅佳,再到创维,也让人大为惊叹。就连创维董事局主席张学斌,当年也是从椰树跳槽而来。其实,多年来在彩电业的分公司管理层面上的人员变动更是司空见怪,一些经理人最少在3个以上的彩电企业干过。彩电企业的营销队伍每年都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和战略的需要。这表面上符合双方的利益,但实际上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却不利于发展战略的贯彻,也无法建立和培养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越是企业发展面临转型,越要持续整个团队和体系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但由于彩电业选拔人才体制先天性的缺陷,导致企业只能通过频繁的换人才能达到阶段性的市场增长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完成。但这种以换人谋求企业发展,付出的代价过大,最终会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陷入“内涵缺乏下的企业空心化”。
本报记者 潘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