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圆寂“神童”遁入空门,名流学者披袈裟
2007年5月13日,风靡内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病在深圳溘然长逝,沸沸扬扬的“林妹妹”出家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位薄命红颜于今年2月底在网上发表“出家声明”后,放弃亿万身家,在深圳落发为尼,成为近年来名人出家的最新案例。
2003年,曾经被亿万中国家长树为教子榜样的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尖子生、“天才少年”宁铂,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山西五台山披上了一袭袈裟,令人扼腕叹息……近年来,一些内地知名人物,在常人看来际遇不错之时,突然落下风帆,离弃社会,选择隐逸。这样的选择固然应当被社会包容,但他们孤绝的背影,不禁令人生发探询的好奇。
名校才子变身高僧
晨钟暮鼓、梵呗僧袍、念佛、坐禅……对于显庆法师来说,这样的修行生活已经过了一年有余。显庆法师出家之前,俗名叫邓文庆,拥有令人羡慕的北京大学硕士头衔。像显庆法师这样背景特殊的出家人,近年越来越多。
现在的显庆法师,仍然谢绝任何采访。我们只知道,他毕业之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2006年来到北京凤凰岭龙泉寺。现在,他的父母也都随他来到龙泉寺,一边干杂活,一边学习佛法。
邓文庆并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一位出家的学生。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是北大哲学系87级学生,他于毕业的次年———1992年在柏林禅寺从净慧老法师剃度出家,现在已经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了。
回忆起接触佛教的缘起,明海法师说,最早是看到弘一大师的传记,忽然发现人生原来还有那样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毕业后,他先在北京一所中学教书,上完课就在办公室打坐。冬天的时候,他跟净慧师父去柏林禅寺,在当时还是半个废墟的柏林寺,尽管条件相当艰苦,他看到师父们“精神面貌却这么好”。出家的念头一下子萌发出来,而且日益强烈。经过半年多考虑,他终于下定决心。
在柏林禅寺,还有一位北大毕业生明影法师。此外,至少还有明恭、明一、明勇三位法师都是上个世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而江西佛学院常务副院长衍真法师是上世纪80年代北大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据龙泉寺法师透露,在龙泉寺,“现在清华研究生比北大的多。”
学佛多年终选出家
选择出家修行的,当然不仅限于年轻学子。明影法师就是工作多年之后才接触佛教的。1989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他,曾经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先在北京市海淀区,后在深圳市。虽然工作优越,但是理科出身的他总爱对许多问题探究本来,越探究却越困惑。后来遇到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他觉得“终于找到了归宿”,于是在2001年成为他的校友明海的师弟。也有许多人,在家学佛多年后选择出家,比如歌星李娜,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等,就是这种情况。
2007年2月,知名演员陈晓旭在深圳削发为尼。
1997年,以《青藏高原》红遍大江南北的李娜在张家界的天门寺削发为尼。
第 1 页
女教授戒荤“一锅两制”
曾经看过早期《今日说法》的观众,或许会记得经常在节目中担任嘉宾的两位气质优雅的女法学家,其中一位是北京大学的王小能。她于2003年出家,法名衍能,现在山西五台山隐修。
现在的衍能法师,仍然不愿意接触媒体。她表示,只有在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敢和别人讨论在家出家的话题。据了解,她出家前已经是教授,是票据法领域的专家,工作顺利,经济宽裕,身体健康,也有美满的家庭。一位熟悉她的人士透露:“她早就戒了荤酒,自称在家是‘一锅两制’。所以她出家是早晚的事,家人也都早有预见。”
“神童”不谈“宁铂”往事
同样在山西五台山,还隐居着一位曾经非常有名的出家人———曾被誉为“第一神童”的宁铂。这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曾是上世纪80年代无数少年的偶像,但是自大学毕业之后人生却一直不顺,选择出家之前他是中国科大的一名教师。许多人由此感慨“神童”的“人生悲歌”。但对宁铂而言,这是他第一次自己选择人生。现在他在佛教界已小有名气,但却不再愿意谈起与“宁铂”相关的往事。或许,那个“宁铂”并不是他的真我,现在才是。
与多数人不同,这些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士选择出家,未必因为感情困惑、生理疾病等现实原因,而是先接触佛教理论并为之吸引,然后作出的一种人生选择。
2003年,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尖子生,天才少年宁铂在山西五台山出家。
学者:让僧侣成职业
“出家是不是逃避社会责任?”随着出家人名气的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一再为人提起,包括“林妹妹”出家时出现的争论。最近,有一学者在博客上提出“不要让妻子出家,要让尼姑出嫁”的骇人言论,严肃一点的说法是,“让僧侣成为一种职业”。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过是近来出现的争论中的几种观点而已。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包胜勇博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个世纪发生了断裂,儒家、佛教、道教都遭到破坏。现在社会在努力重塑文化共同体。从文化的角度说,佛教保存得更好一些。就现实来看,佛教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大的活载体。比较一下毗邻的雍和宫和孔庙的繁华程度,就可以看得很明显。”在学者们看来,一部分人出家修行有利于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这对社会的意义也是不可替代的。一位出家者就对记者说:“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出家人,只有他们才能把真正的佛法传承下去。”
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但有一点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社会应当尊重个人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当然,怎样使这种生活方式更好地重塑文化传统,并促进社会和谐,则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 2 页
终南山:矮茅蓬隐“高人”
现在所说的终南山与古有别,指的是西安南面约40公里的系列山峦。从古至今,这里便是高人隐居的理想之地。有道是:“名山修道,终南为冠”。
其中的南五台因有五座山峰而得名,当地村民索性亦称之为“五台山”。在南五台的山谷中,居住着许多佛教出家人,他们或独自、或三五人居住在简陋的房屋甚至山洞中,他们的住所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茅蓬”。
从山下向上攀登,经过诸多寺庙遗址和印光大师的灵塔。登上主峰观音台后再越过山向下走,就到了茅蓬分布的后山。走了一段路之后,一座小山峰上出现一座比较宏伟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大茅蓬”,正式的名字叫“西林禅寺”,建于公元6世纪。相应的,山下另一座比较有名的净土茅蓬被称为“小茅蓬”。
蓬门挂匙任人“住修”
“大茅蓬”关着门,而且从外面上了锁,两边写着“游客止步,谢绝参观”。记者正在犹豫时,山后走来一位法师,看到记者腕上戴着念珠,他打开门带记者进去,并请来了在此修行的宝胜法师。16年前,美国作家比尔·波特为撰写他的名作《空谷幽兰———寻找当代中国隐士》时,曾专门造访过宝胜法师。
时隔多年,对于记者提出的“您如何修行”这个问题,宝胜法师的回答和波特当年记录的一字不差:“我不怎么修行,我只是在照管这座庙。”
从“大茅蓬”继续向下走,陆续路过几个茅蓬,但都锁着门。后来一位法师告诉记者,山上的隐士有长期居住的,也有的只住几个月或者几年,然后就会去其它地方隐修,临走时遇到合适的人就把茅蓬交给他。也有人会把钥匙挂在门上,谁来了都可以进去住。
据附近村民介绍,现在在山中住得最久的是“小茅蓬”里的乘波师太,她至少在这里住了28年。乘波师太说,她的两位师父过去在这里住的时间更长。“师父在的时候,有任何财物都及时施舍出去,自己只有一件袈裟。我现在有些个人的东西还舍不得送出去。”
“苹果师父”一路施果
离开“小茅蓬”不久,天渐渐黑了下来。在重山掩隐和密林遮蔽之下,月色也很昏暗。在回前山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回茅蓬的法师。他背着一个几乎一人高的大筐,装满了各种水果,看上去似乎随时会被压倒。
客堂的宽训法师向记者介绍说,这位法师每次从前山背一筐水果回去,路上碰到行人和茅蓬就留下一些,一般回到住处,大筐就空空如也了。大家都因此戏称他“苹果师父”。
据《瞭望东方周刊》
乘波法师。
宝胜法师。
(Robby/编制)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