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
时间的步履在客观上是匀速的,在主观上却是变速的。时间观念决定生活节奏。加利福尼亚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的社会心理学家列文和他的同事在31个国家就“生活的节奏”进行研究。他们用三种尺度测量节奏:在市区人行道上人们的行走速度,邮局的职员卖一张普通邮票的快慢,公共时钟的精确度。
大致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间观念要强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去,我国到处出现的是“一杯茶,一支烟,围坐一起聊半天”的状况。后来要“赶超”发达国家,“时间就是金钱”成为时髦口号,时间的发条越上越紧。
给时间上发条也就等于给神经上发条,造成了“时间焦虑症”,激发一些不健康的负效应。近年来,一些国家发起抵制做“时间奴隶”运动,要人们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更加人性化;甚至有人在街头拿着秒表观察过往行人,发现有人不到30秒内走了50米,就会叫住这个人,问问他为什么如此匆忙。在美国,“官方无手表日”则鼓动人们扔掉闹钟和手表,找回被工作挤掉的业余时间,寻求一种悠闲生活方式。
不管怎样,许多发达国家忙大人却不忙小孩。大人要肩负创业持家的责任,要与时间赛跑;小孩则应该发挥自由天性,在时间的河面上漂流嬉戏。现在,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过早地在子女身上安装时间马达,把他们赶上生活高速公路。但过度驱赶的结果可能是,在他们老去之前,能量已经耗尽,马达已经老化,最终应验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
(夏天/编制)
try showAd(3,0,1); catch(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