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发友告诉记者,轰爆场斑斑弹痕是当年实验时留下的。 |
千里牧场
供应核221厂,掩护核基地
令石发友的父辈们意外的是,外迁4年后他们又回到自己熟悉的草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基地粮食供应短缺。于是,基地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办矿区牧场自给自足。另外,石发友说,自办牧场也是为了掩护核基地。
就这样,1962年12月,石发友一家又迁回了“金银滩”。这一年,石发友只有10岁,他笑称自己是“穿着开裆裤回‘金银滩’的”。
这一年,石发友第一次改变了户籍和身份,他们一家由牧民变为了矿区居民,虽然工作还是放牧,但也算是“吃商品粮的”,他家每个月都是靠矿区发的粮票和布票生活。
这时,经过几年的建设,221基地已初具规模。但石发友还是不知道基地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保密很严很严,部队特别多,炮兵、防空兵、警卫团都有,“晚上探照灯很亮,很远就能看到”。
基地纪律教育,对牧民也不例外,刚到的时候,牧民每个人都会发十条保密条例。石发友如今仍对当年的保密条款倒背如流:“不知道的别问,知道的也别说。毛主席不也说过吗,‘保密工作十分重要,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说起保密,石发友还告诉记者,221厂四周分布有6哨位,把整个221厂都包围起来了,“没证件,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其中6号哨进出的人最多,所以也最严,30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一直没断过岗。外人要进入221厂,必须先在西宁办好证件。
石发友说,牧民只管放羊,一分厂、二分厂等核心机密区他们从来不去,当然也进去不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不久,国务院、中央军委派了歌舞团来基地慰问,他才知道核武器爆炸的事情,“但不知道那家伙就是在我们这里生产出来的。”
现在,矿区牧场改名为同宝牧场,面积436平方公里,环抱着整个“原子城”,与当年那些核武器实验区紧密相连。
进入原子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背面是600字的碑文。碑高16.15米,象征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刻;碑顶镶嵌着和第一颗原子弹形状大小相同的不锈钢圆球,象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碑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蘑菇云浮雕。这座纪念碑是1992年核基地的主人们在撤离前留下的,是那段轰轰烈烈岁月的历史见证和永久纪念。
在石发友看来,牧工也为基地建设做过贡献的。他告诉记者,在被称为六分厂的爆轰试验场,曾经用牧场的羊做过实验,当时,工程师根据角度不同、距离近远(50米、100米、500米、1000米)来观察爆轰对羊的损害程度。当时还叫了一位兽医参加实验。这位名叫黄全云的兽医现在青海省兽医站工作。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爆轰试验场呈堡垒形,面对爆轰方向有2厘米厚的钢板,钢板上留有多个观测孔。如今,钢板已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让人能体会到当年实验的惊险与震撼。
亚洲第一坑
深埋核工厂全部核废料
离爆轰试验场不远的是被称为“亚洲第一坑”的放射原料深埋地。说起核废料,221局西宁留守处的王钦顺记忆深刻。王钦顺在221场长大,并亲自开火车运过“产品”(原子弹)。“小的时候,大人都会告诉我们,爆轰实验场别去,太脏,我那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脏,大了点,才知道是剂量污染(放射污染)。”王钦顺说。
据了解,“亚洲第一坑”埋着全厂的核废料,221厂撤离的时候,二分厂的墙皮都统统被刮下来了,埋在“亚洲第一坑”,而掩盖用的土是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要求,是从湟源县拉来的。
王钦顺还告诉记者,几十年来,221厂发生核污染的事件并不多,只是有一次一个小孩从实验室偷出一块“黄饼”,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带回家了,后来证实是铀原料。
不过,现在的“原子城”是个安全、漂亮、卫生的城市,海北州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李成君告诉记者,在221厂正式移交给海北州前,国家环保总局曾检测过好多次,证实没有任何污染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