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和主持人探讨如何借鉴国外高考制度经验 |
增加高考可录取志愿名额 落实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主持人:您写了很多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文章,文章当中提到国外的做法,您也对比了一下,现在可不可以为网友再说一下,中国的高考制度相比国外的高考制度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杨东平:美国的高校录取模式是最为大家所推崇的,大家认为这是最符合人性、最符合选拔规律的一个做法。
中国和美国国情的区别,尤其教师推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中国当前的道德环境下,由于全社会诚信系统还没有普遍建立,处于公立的考虑,一旦把个人操守的环节放进去就会造成严重的失真。在中国正在进行类似的改革实际上是中考改革,初中考高中,也在为高考改革积累一些经验。中考改革当中也难在这块,综合素质评价,或者叫德育的表现。综合素质评价很多地方我也知道搞得很复杂,同学评同学,老师评学生、家长评学生,再打分,还搞了很多软件,还要按等级分比如ABCD,这里面最后一个核心因素就是综合评价放不放到考分里面去,如果不放到考分里面去,这个评价可以进行,就可以真实反映这个学生的情况。一放到考分里面去,这个考分就失真了,谁也不会因为综合评价低而没被高中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考试之外的评价现在很难实行,要有相当的时间,等到全社会的诚信系统、道德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之后才可以普遍实行。现在有没有可能?首先在少数具备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无非建立一个问责制,一旦发现你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我终止和你的合作,以后取消你的推荐,可以做一些实验。
国外考试制度对我们的借鉴,一个是把学生中学的学习成绩和考试以外的表现纳入高考的评价,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制度是现在还没有学到的,一个就是学生选择学校的制度,尤其是优秀的学生。我们现在优秀学生第一档的第一志愿全是清华,如果清华录取不了就退到第二档了,第一档规定可以填三个志愿,但是后面两个志愿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就造成很多学校只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而很多高分的学生由于填报的失误往往没有被优秀的学校录取,这种现象其实也是很不公平的,它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
有人提议,我也赞成这种说法,能不能填十个志愿,十个学校可以同时录取他,他可以收到十个录取通知书,把这个选择权交给学生,不仅仅名义上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性,而且造成学校之间的竞争,要想更多的学生上你的学校,要改善教学或者增加你的奖学金名额,通过这种途径来吸引学生,而不是规定你只许报我的学校,不许报它。一个学生被十所高校同时录取,就会造成名额的浪费,一个高校录取他了,最后没来上。肯定会造成一些名额的浪费,但是可以采取另外一些措施补救,可以补录,而且每项政策都会有一些必要的成本。即便在现在的录取制度下,我们知道每年也有40多万的学生录取之后不去上学,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也就是说现在有很多学生开始选择了,不是说你录取了我一定来上。今年甘肃省规定要是不报道的话以后取消你的高考资格,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学生有权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可以上,可以不上,这是学生的权利,不能剥夺。
这样很多大学之间可以竞争,不是垄断的方法,只录取第一志愿。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别无选择。如果有一批高分的学生,有四个学校可以选择的话,要仔细考虑,比较这个学校跟那个学校到底你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特色在什么地方,办学环境好不好,师资水平怎么样,只有形成学生选择学校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改变教育质量,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这两年香港大学录取了一批中国的高分学生,就对这些高校有刺激,他们意识到如果香港大学提供那么多的奖学金,清华、北大做不到,说明管理服务上有问题,那么就要改善。高校通过改善管理吸引学生,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正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选择性,只许报我不许报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制度,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第二个基本的重要制度现在或没有学到,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严格说,招生是学校的自主权,《高等教育法》里面写得清清楚楚。有人经常举例,没有一个企业会说把原材料的选购交给一个跟自己无关的人,他选进来什么材料我就用什么材料。原材料的水平决定了产品的品质,但是我们现在相反,这个权利高校是没有的,全部移交给招生办,移交给所谓政府机构,你让我录取什么我就录取什么,这个现象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说明中国这些高校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不对自己的生源负责,不把生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生命线。
国外的大学包括香港大学来录取学生,每个学生都要面试,有的通过电话的方式交谈,绝对不会说不见面看一个考卷就录取你,甚至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内地的高考状元甚至被拒绝了,不是只要分数高的人,要考察你的全面素质。每个学生都要谈话见面,这就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要是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负责的话,必须要花这个钱,你的生源选拔要花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做好。相反如果对这个环节掉以轻心的话,不负责任委托给别人,恰恰说明你的办学理念还没有到位,你的教育质量很难保障。
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多数人也能接受,也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法定内容,实际过程当中推进是非常困难的,这里面有制度环境的问题。大家对扩大高校自主权不放心,担心会造成更多的腐败,即便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已经发生很多腐败现象,尤其在调剂生这块,在高考大规模结束之后总是有一些调剂的名额,这个环节漏洞比较多。
主持人:从您个人的角度,您能不能谈谈对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些想法?
杨东平:关于考试科目我还有一些想法,比如英语考试是最容易标准化和社会化,就像科目考试一样。有没有可能培育社会化的考试机构,把英语考试拿出去,不要集中放到7、8、9号三天来考,一年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考,像考托福一样。学校只要要求英语成绩达到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或者某些学校只要求达到三级,什么时候考自己去考。
有些科目是可以社会化和正常化的。考试科目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而且对于这门科目来说,考试机会也会增加一些,一年考五次找一个最好的成绩,这些改革都是可以想像,而且不是那么难,而且很多国家都在这么做。
主持人:从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高考制度从1977年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可不可以为我们总结一下高考制度的弊端和长处分别是什么?
杨东平:统一高考制度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都是大家公认的,这个前提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我们还是需要对这个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在不影响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革,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式、考试的次数、考试的科目、录取的方式都可以改革,通过这种改革可以进一步增强考试的准确性,定向选拔各个高校或者不同学科所需要的人,保障它的公平性。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谢谢各位网友!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