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中文系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范东升先生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点击搜狐访谈间。1977年,停止了10年的高考得以恢复,那一年570万青年从四面八方奔向考场,这场久违的考试对他们来说意义不言而喻。特殊的年代给了他们历史性的磨难,给他们了厚遇,他们中很多人早已经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回忆那段岁月,每个人都感叹万千。高考、大学,是他们心目中刻骨铭心的回忆。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77级毕业生,现任汕头大学中文系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范东升先生将作客搜狐,为广大网友讲述“30年前的高考故事”,欢迎各位网友在线提问。
主持人:范先生您好。请您先跟网友打个招呼。
范东升:各位网友大家好。
在“文革”中坚持自学 目的只是知识本身
主持人: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当时不少青少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您当时多大,那时的经历是怎样的?
范东升:我当时在上学的时候,77年我已经是26岁了,当时在班里算是比较大了,后来一个班里有很多不同年龄的同学,但是心情都是非常地兴奋,非常激动的。因为当时考上大学,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主持人:高考之前是做什么的工作?
范东升:高考之前,在16、17岁的时候,到内蒙古土木特左旗的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多又进入到呼和浩特市工厂里做学徒工。又从内蒙古回到北京,也是在手表元件厂做工人,是当一个普通的工人。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高考之前您一直没有读书是吗?
范东升:不能说没有读书,我当时到农村插队的时候,文化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都上山下乡,都离开学校。但是很多同学在下乡期间,在工厂的工作期间,一直在坚持自学。因为那个时候学校都听课了,所谓的听课闹革命,那个时候我们就没有上学的机会。但是很多人都还在坚持自己自学,花的时间比较多,学历史。
主持人:您当时是自学一些高中的教材吗?
范东升:当然包括高中,比如数学,我都学过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都学过。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后来恢复高考才能取得比较好成绩。
主持人:您当时怎么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呢?
范东升:当时应该是通过报纸,有一些新闻传出来,在年轻人里互相都传,因为毕竟是很大的事情。像工厂里一些年轻工人互相都在传这个消息,有不少人后来都去报考。我们是一个挺小的厂子,后来考上两个人。
主持人: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家都十分地高兴,终于盼来了这一天,盼到了能够继续上学的机会。
范东升:对,这个时候我们离开学校,从1978年离开到后来考上北京大学,有十年的时间。原来考大学觉得没有什么希望,忽然又恢复高考,又不限年龄,有这么好的条件,当时心情非常激动,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走进考场。
主持人:大家都憋足了劲,好好复习,一定要考上。
范东升:也不能这么说,当时谁能考上,也不能有把握,因为很多人都报考,这么多年没有上学,重新上学,到底有多大的希望,其实没有什么把握。就觉得试一试看吧。
主持人:当时没有很多复习高考的资料,您是怎么准备高考的呢?
范东升:可以说事先没有什么准备,因为我们只是在差不多文革十年期间,没有放弃自学。现在年轻人很难想象,比如我们在农村的时候,没有电,白天还要劳动,在地里种地,晚上也没有书桌,什么都没有,就是坐在土炕,过去从家里带来一些书,自己在那里看。比如读一些小说,读一些历史,多做一些数学题。实际上看来都是对文化的渴求,形成一种习惯,要看这些东西。
范东升:而且当时没有考试,也没有机会,学校也不会招收,也不是我一个人,可以说一批年轻人,真得是当时特别想继续上学,学习这些知识,是自己在学,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还是这样,一直坚持。
主持人:也就是说当时你们下乡的时候读书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渴求,一直坚持着在读,是吗?
范东升:不能完全说没有目的,觉得年轻的时候对知识本身,讲人生,讲社会,对那个东西确实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是知识本身的吸引力。要说没有目的,也是。因为当时每个年轻人在走入社会的时候,都在想怎么理解社会,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怎么走,这是肯定每个人都会这样想。觉得从书本上,从历史上或者从知识上来丰富自己,会多一些理解。
主持人:但是文革的时候,这种书多吗?
范东升:虽然不多,因为我们很多同学离开家里就带了很多书,实际上是父母过去留下一些书。像我父亲就有很多书,带出来基本没有什么行李,都是书,一些箱子里装着书,一本一本地看。
主持人:没有太多的复习资料,没有太多的信息来源。只靠着大家带来的一些书互相传阅,打下了高考基础。
范东升:像现在的高考复习书,那时候基本都没有。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