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次发现千年南汉城墙 墙址在文德路
广州首次发现南汉城墙——日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秀区长塘街西侧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民国、清、明、宋、唐及晋南朝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一段南汉城墙散水遗迹最为珍贵,而同时出土的明代清花大碗和胡人俑灯也十分难得。
记者了解到,鉴于此次发掘的南汉城墙和散水遗迹具有重要价值,城墙遗迹长3.6米、宽2.5米、高1.2米,约重10吨。文物部门已将其整体移取至南越王宫署博物馆。
南汉城墙曾在宋代加固
此次发现的南汉城墙遗址位于越秀区,东邻长塘街,西邻文德路,地处千年广州古城的中心地带。在位于工地东南部,城墙顶面距离地表约1米,大致为南北向。主体以夯土筑成,外侧砌砖包边。
根据出土遗物等现场情况判断,城墙经两期修建。第一期城墙的始建年代为南汉,第二期城墙年代约在宋代。第一期城墙直接修筑于河相於积堆积上,以灰黄黏质土和贝壳瓦砾堆积相层叠夯筑,外部包砖。清理出的西侧包边砖墙残长2.8米、东西宽0.55米、残高0.66米。
拳头大小鹅卵石砌成散水
城墙的精美之处在于墙砖西侧的一段散水(建于墙外,用于排渍水),宽约1米,大约与地面有5度角的倾斜。令考古专家大为赞叹的是,这段散水全部由拳头大小的鹅卵石砌成,大小甚为相近,整齐圆滑,颗颗都是精挑细选。泛白鹅卵石层中间,还有用黑色方砖断面码成的图案。“由于散水只发现了一小段,这些方砖码成的图案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原状可能是菱形图案。”
第二期城墙在第一期城墙基础上进行加宽加固。清理出的包边砖墙南北长4.4米、东西宽1.1米。“内部是红色的夯土,两侧都包了墙砖,整个土墙有1米厚。可见,这是宋人对南汉城墙进行的加固。”专家介绍说。
考古专家表示,城墙受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严重。同时,受发掘面积所限,此次发掘未见城墙东侧包砖,故其东西宽度尚不确定。
明代青花大碗引人注目
此次发掘还出土了较丰富的晋南朝、唐宋、明清时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有瓦当、砖、青瓷碗、青花大碗、陶球、铜钱等。此外,在东南角的河相於积堆积中出土少量汉代陶片和五铢钱。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以明代青花大碗和胡人俑灯最引人注目,青花大碗略残,直径超过20厘米,表面绘狮子图案。胡人俑灯为一胡人蹲坐,右手举灯于头顶,左臂已残,饰绿釉,面部表情逼真。此类俑灯在以往的发掘中相当少见。
据悉,此次发现的城墙为广州城建史、尤其是五代两宋时期广州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经此次发掘清理,对复原研究广州市区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南汉:五代十国之一
五代十国之一。曾称大越国。由刘隐、刘岩兄弟所建。南汉立国以广州番禺(今广州)为都城,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盘踞现广东、广西两省,并远涉越南北部。历四主,共55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岩称帝于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
名词解释
中山五路曾挖出东汉城墙
目前广州城发现的最早的城墙是一段东汉城墙。1996年夏至1998年初,在中山五路原艳芳照相馆位置,挖出一段长16米、呈南北走向的3个不同历史时期修筑的城墙,后被原址保护。城墙最内侧是东汉城墙,外边分别有晋代和南朝时期的两次扩建,时间跨度达500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