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快乐是受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保护的生活权利。孩子们只有在快乐中成长,才可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智。“六一”前夕,本报记者对儿童们进行了探访,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残疾儿童,他们的生存状态虽然不一样,对快乐的期待和追求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本报记者 孙敏 张苑实习生张桂清“我希望过个没有作业的快乐儿童节!”“我想要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尽情地玩一天!”……“六一”前夕,记者走进市区几所小学,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表达对六一儿童节的期待。
六一儿童节主题就是快乐!快乐的意义同样来自于对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关爱。如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过个真正有意义的快乐儿童节?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参与其中,做孩子成长的热心人。
求知之乐——书香慰藉童心
“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倘佯书海”——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市崇善小学的孩子们将在书海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我校举办读书节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这次我们特地把活动定在了‘六一’期间,结合儿童节的活动一起开展,让孩子们在节日里既能享受到快乐,也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从5月下旬开始,崇善小学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就陆续开展起来,“小书虫读书袋”手工制作比赛、“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文竞赛活动、经典儿童影片展播……这些溢满着文化气息的多彩活动,让孩子们兴趣浓浓。
“5月31日那一天,我们准备为孩子举办书籍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喜爱的图书与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相互交流,当作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的礼物。”崇善小学蒙校长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是孩子的家长,也时常会苦恼于怎样让自己的孩子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儿童节。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因为工作繁忙,或许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过节,所以家长们都真心希望学校能够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单纯让孩子放假。”
友爱之乐——爱心溢满童真
“由于孩子都未成年,参加活动需要有成人的监护,但家长的工作时间忙,六一节,不少孩子独自在家上网,或者是无聊地看电视,既没有乐趣,也没有收获。”育才小学校长李白燕说,因此,学校举办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孩子六一活动的主旋律。“今年我们学校打算和福利院的孩子们一起过六一。”李校长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的六一活动既能给福利院的孩子带来温暖,学校的小学生们也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除了与福利院的小朋友们一起过六一外,育才小学每年六一节都会给孩子安排一个主题活动,去年育才小学安排孩子就家庭三代如何过六一进行小调查,通过对祖辈、父辈和自己六一的调查和对比,让孩子体味到不同年代的特征,这个活动既有趣,又能让孩子通过对比明白今天生活条件的来之不易。寓教于乐,同样也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有意义、印象深刻的六一儿童节。
分享之乐——亲情呵护童趣
孩子们都希望爸爸妈妈陪伴自己过快乐的儿童节。育才小学的科研主任莫玉霜给正发愁如何带孩子过快乐六一的家长们提出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对于在六一时必须上班的家长,莫玉霜建议家长可以以居住地为点,把住在同一个社区相邻的孩子家庭联系起来,一起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由当天有空的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玩耍。莫玉霜说,现在独生子女普遍缺少玩伴,由家长轮流带孩子们玩耍,既安全,又能给孩子带来很多无法在家里体味到快乐。
莫玉霜认为,家长应当是孩子教育的有心人、做孩子成长的热心人,只要家长有心,就能让孩子的童年回味无穷。
只要时间允许,莫玉霜几乎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六一节:组织几家人,或是徒步、或是骑自行车,带着孩子们一起结伴去郊游或露营。“孩子其实不需要家长做什么,只要是和孩子一起过六一,他们就会很开心。”莫玉霜说,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家长其实也一样十分开心,就像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找回令人怀念的童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挑战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标准,让更多的学校、家长开始思考和正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真正意义——
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孩子们喜欢怎样的课堂?
“最喜欢的当然是综合实践课!”5月25日上午,育才小学三年级的翟乾璇和石欣平脱口而出。他们正兴奋地把班级同学在综合实践课上用废纸做的小猫放在校园里展览。校园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学生自制的小作品,黄色的小鸡、红色的瓢虫……
2002年,我市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小学、初中增设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没有学习压力,却能学到很多东西,和生活很接近。”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蒋金洋最近刚刚完成一份综合实践课的特别作业——体验一天父母的工作。蒋金洋把自己跟父母上班一天的所见所想制成了一份实践报告,末了附上自己对父母辛劳工作的感想,最后还邀请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实践报告写了一份感言。
“很多学生对这些‘特别’作业表现出了非同以往的积极性和热情。”育才小学综合活动组组长谭舒月老师说。有的孩子制定旅游计划,卖废品自筹经费,然后邀请父母参与他们的旅游行动;还有的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发现了问题:通过对父母单位人员一天用水喝水频率的观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节约用水的计划和建议。“虽然孩子的建议稍显稚嫩,但难能可贵的是孩子能参与到生活中,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而这正是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身是课外活动课和劳技课。作为“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桂林第十七中学从1993年就开设了劳技课,设置了专门的劳技教研组、安排专职老师进行教学。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初一初二学生开设,以手工工艺课为主,还穿插着烹饪课、缝纫课以及家庭小医生等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包括研究性学习。十七中劳艺组负责人黎峰手里拿着刚刚从初中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桂花树的研究报告》、《恭城沼气循环利用考察报告》……“看看这些孩子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能力,很多在家长看来孩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们都做到了。”
“孩子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不仅仅只是一份报告而已。”黎峰说,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逐一解决疑问,这个过程中,孩子运用知识工具的意识得到了提高,思维也得以拓展。
快乐学习,才能快乐成长
“快乐学习,才能快乐成长。”育才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广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李白燕一直致力于对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在她看来,孩子在学习中所收获到的成长感觉,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成功之处。
“我们的传统教育,把课堂看作是唯一的教育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掌握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学生总是被局限在书本、课堂和学校里,接受机械化的智力训练,这样被动式的教育何来快乐可言?”李白燕认为。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菊在谈及现在青少年的教育现状时也颇为感慨:我国在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一直存在一定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综合运用等方面能力的缺乏。“正是由于在中小学阶段缺乏能力锻炼,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刚从中学上来的大一新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释放天性,在各种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中,他们能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联络他人……在这些过程中,孩子既能从中体会快乐,也体味成长的感觉。”陈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在快乐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构建。
快乐学习:亮点中有难点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曾参与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包”的开发和设计、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小学教研室主任俞炳林说,“不少学校虽然列出了综合实践课程计划,但有的流于形式,或成了放任自流的活动课,有的甚至被数学、英语等主科冲掉。”俞炳林认为,综合实践课普遍遭冷落,与应试教育的体制,以及老师、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
师资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而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分科明确现象,给学校在寻找综合实践课老师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家长的对孩子安全、升学分数等方面的诸多顾虑,都让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时面临尴尬。
虽然诸多客观因素仍然存在,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系书记王素华认为,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长,都应担当起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责任。
王素华给广大家长也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家长能够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有所侧重地带领孩子走出户外、走进生活、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孩子小学阶段,应由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和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兴趣,让孩子认识各类工具,懂得如何使用知识工具;中学阶段,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以后,老师和家长则应多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侧重对孩子思维拓展的开发和引导,在具体的实践和探索中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关注特殊儿童:残缺世界里的简单快乐
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不仅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快乐,也会令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者自幼失去父母的关爱,或者用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未知的未来,或者在茫然的“留守”生活中体会着不一样的童年……在“六一”儿童节这个属于全世界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快乐日子里,让我们走近他们。
穿新衣、收礼物、演节目……福利院孩子的简单盼望
“六一儿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我们这里的孩子也同样应当享受爱心与快乐。”距离“六一”儿童节还有几天时间,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忙开了,“我们为院里的每一个孩子添置一件新衣服,老师们精心编排了文艺节目,儿童节那天还会给每个孩子加菜……”市福利院儿童管理科李科长介绍,除了福利院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准备礼物和活动外,每逢“六一”都会有不少社会上的爱心单位或个人来看望这群“特殊”的孩子。
“今年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陆陆续续接到了六七个单位或个人前来联系为孩子庆祝节日的事宜。”李科长说,“一过儿童节,孩子们都会笑得格外开心,因为有很多人和他们一起玩耍,给他们送礼物。孩子盼望着被关爱,这是孩子们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一个假日、一份零食、一顿好菜……聋哑孩子的简单快乐
这些孩子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他们大都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差,还有一些是被遗弃的孤儿。市聋哑学校教导处李主任说,由于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只生活在狭小的校园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极少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家长们受经济能力所限,很少到学校来看望孩子,儿童节也同样如此。虽然会有社会爱心人士来学校慰问,孩子们也有丰富的文艺演出。“但这些聋哑儿童不像正常孩子那样,对儿童节有迫切的期待和兴高采烈的计划。在他们心中,儿童节或许只代表不用上课,可以收到学校作为礼物发放的小零食,或是吃一顿好菜……孩子们只是在他们简单世界中感受节日的快乐。”
借助老师手语翻译,我们与两名聋哑儿童进行了简单交流,感受他们清澈的内心和简单的快乐。“快到六一了,你们开不开心?”“很开心,因为可以不用上课。”“六一学校会加菜。”两个一年级的小学生顽皮地边笑边用手语回答。
一个肯定眼神、一句赞美话语、一次细微关心……智障儿童的简单温暖
“对于自己的‘特殊’,他们没办法选择,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快乐的权利。”培智学校校长唐素红说,智障儿童经常不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这让他们极度孤独。“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家能正视和肯定他们,就会令他们快乐很久。”唐素红诚恳地希望社会能多给予这些孩子一些关注: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细心的动作,就能给这些孩子带来莫大的快乐和温暖。
培智学校的六一活动在5月下旬就开始了,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为孩子庆祝“六一”。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学校专门为孩子举办各类文艺表演以及烹饪、插花、配钥匙比赛,孩子在比赛中获得了肯定和成就感,每年这样的比赛都特别受孩子的欢迎。
“前几天我们学校的孩子第一次和其他学校的同龄人一起过节,这甭提让他们有多高兴。”唐素红说,“六一”前夕,秀峰区四所小学的学生代表们走进了培智学校,和培智学校的孩子们一起比赛、表演节目。第一次和外校小朋友一起过节联欢,给智障儿童带来的快乐和意义非同一般。“六一”前后,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也会走进培智学校,开展手拉手“快乐六一行动”。
在采访中,老师们都表达出了强烈的愿望:希望除了学校给孩子的联欢活动外,社会还能提供给孩子更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比如公园能够给这些特殊孩子们免票参观的机会;市中心的游乐设施可以适当在节假日向孩子免费开放;公共设施的使用如公交车等能够给予这些孩子优惠……多一份爱心,就会给这些孩子多一份关怀,一份希望。
倾听孩子的声音 感受沟通的快乐
本报记者 张苑 孙敏 实习生张桂清善于和孩子沟通的父母,就会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我们收集了一些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经验与感触,或许,能给父母们一些感触,一些启迪。
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和信任
“虽然大家都说‘严父慈母’,但我却不会在孩子面前树立一副‘严父’的姿态,那样孩子心里话不敢对你说,做父母的也很难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陈广林谈起他9岁的儿子,满脸幸福。
“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陈先生的育儿之道。从小对儿子坦诚以待,从不扼杀儿子的奇思妙想,反而鼓励并加以巧妙的正确疏导——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让陈先生与儿子成了交心的“朋友”。
“在儿子4岁的时候,一次我带着他在校园里面散步,当他看见鸡冠花时,却兴奋地对我说,爸爸,那些公鸡花好漂亮,当时我明知道他把花名说错了,但是我却没有马上更正他,而是对他加以赞赏,让他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样有度的“放任”式教育下,儿子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遇到开心的事、烦恼的事都会乐意与父母交谈。
如今儿子已经上小学,对于儿子的学习成绩,陈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孩子的成绩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成绩不能代表学习,有一次我儿子考试语文只得了70多分,他妈妈有点生气,取消了平时考得好时对他的奖励待遇。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照样鼓励奖励他,我要让他知道,他失败是很正常的,失败了还是会有人关心鼓励他。不要因为分数而失去快乐的童年。”
鼓励,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
家住灵川县的丁女士是位特殊的单身妈妈,7岁的儿子从小患有耳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孩子已能够听到一些声音了,在她看来,在和孩子的语言交流中不断启发和鼓励他,既是对孩子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
“由于自己的听力缺陷,儿子经常会对我说不想上学了,怕在学校被人歧视。我知道孩子这么小,给他讲大道理不行,就带他去中学、大学里面去参观,对他说,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样上学多好。”儿子听后点了点头。
丁女士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出去散步,与孩子聊聊天。有时孩子在学校被不懂事的小朋友嘲笑,回家情绪低落,甚至会问“妈妈,我是哑巴吗?”丁女士会耐心开导儿子:“你看见小朋友,一定要笑着大声和他们打招呼,就没有人说你是哑巴了。”每一次温暖的鼓励和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孩子摆脱自卑,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感受到快乐。
丁女士说,“现在儿子已经7岁,很懂事,班上的同学都愿意和他玩,成绩也不错,平时还喜欢养小动物,种花种草,做饭手艺还挺不错。”丁女士欣慰地说道,她打算六一儿童节带儿子参加聋哑学校的游园活动,让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触让他更合群。
沟通,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课程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应当总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而是应该有向孩子学习的心态,两代人在相互沟通中共同成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素华表示,成功的教育不是来自棍棒和威严,而是让孩子感受领悟到家长对他们的爱。沟通的意义就在于,家长的爱是否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并且正确理解。王素华建议家长和孩子沟通应该掌握几个原则:尊重、平等和互助。
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首先应当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想法和权利。在尊重的前提下,家长可以通过耐心倾听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平等地交换看法,为孩子提供更具参考性的意见,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己做出正确选择。
王素华提醒广大家长:只有在心理发展上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才会更有安全感,才会性格开朗,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她建议,家长不仅要积极学会与孩子沟通,同时也应当要教给孩子沟通的方法,如教会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想法并善于交流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