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高考辅导书
后高考时代(图)
独木桥禁不住千军万马
高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今天,“三十而立”的高考被赋予了众多的附加意义,已经没有30年前的高考那么纯粹了,同时,高考也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向“成熟”。
北航因管理不当爆出了招生丑闻,全国各地的作弊事件也屡禁不止。随着高考历史的推移,它的负面效果也越加清晰地显现出来。有人试图总结出高考的几大弊端,其中包括:高考的偶然性太大,“一考定终生”;高考过于程式化,所有问题必须设置标准答案;高考过于残酷,一年一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变成了纯粹应试技能的考察,“高分低能”的现象不绝如缕。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界开始激愤地抨击高考导致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并对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群起而攻之。个别学者甚至提出要“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高考,站在了悬崖边上。
新新人类崇尚“弃考偶像”
比尔·盖茨是“弃考偶像”们的“鼻祖”,世界各地的IT奇才的“弃考”经历几乎都是盖茨的翻版。中国新近兴起的80后财富新贵——李想、茅侃侃,一个在高三时选择放弃高考一个在高一时因地理会考两次不及格而失去高考资格这两个人从没读过大学,但现今二人的身家皆已过亿。在体育界和娱乐界,没上过大学而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的人更是多如牛毛,刘璇、郭晶晶、刘翔、姚明、丁俊晖、李云迪,他们的价值决不是由高考成绩体现的。而在文坛,最有名的“弃考偶像”非韩寒莫属了,当韩寒表示出对高考的不屑一顾时,的确引起了不少人的惊讶和指责,但在同龄人中间,力挺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弃考一族”,他们在媒体的宣传下加入到了“弃考偶像”的行列。19岁的浙江义乌高三学生方智振,他在高考前三个月放弃了高考,创办了自己的网络公司,之后,他的公司赚了数十万元。于是,他的故事就被有的人誉为“现代中国弃考从商的标本”。
高考之外的更多选择
现在大多数的代办出国留学的公司都设置了送高中毕业生直接出国的业务,学生可以不参加国内的高考。所以即便是外国学校的学费要比在国内大学的学费高五到十倍,这个市场依旧十分火爆。
2006年的高考前夕,温州文成县玉壶中学200余名高中毕业生,其中竟有约七成人放弃了高考,而选择出国打工。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58.6%的人认同温州的这种独特现象,大家认为出国打工同样是一条出路。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的自理和控制能力,没有让孩子出国,他们给孩子选择了一种颇为先锋另类的方式——现代私塾。“现代私塾”独立于当前传统教育体制之外,最早在上海出现的“孟母堂”以教授国学和西方文学经典为主,学生年龄跨度从4岁到12岁不等。虽然遭到了很大的争议,但现代私塾依然抵不住全国各地的纷纷仿效和家长们的趋之若鹜。
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在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拥有的多样选择对单一高考制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高考的正确答案到哪里找
2004年起,北京、上海、天津等十余个省市先后开始自主命题,高考题目要体现“乡土性”,避免单一化;高考作文的题目也开始看中考生抒发平民情感、反映出社会现实,1977年的高考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而2006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其中的变化不言自明。
早在1999年,教育部便开始在局部范围内实践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至今未曾间断。高考改革的愈演愈烈不仅表现在高考题目的变化上,人们对高考及其政策的认识也在深化。比如高考的地区分数差异、“高考移民”等现象便遭到了许多学者的猛烈抨击。
此外,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始实行少批量的自主招生,削减高考在选拔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自主招生是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结果,因为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学都是采取这种方法录取人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