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为84岁高龄的黎族民歌传承人颁发证书。
昨天,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命名首批166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霍庆顺、霍庆友、霍秀英,“泥人张”彩塑传承人张宇,“风筝魏”传承人魏国秋,凭借各自传世绝技入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天津文联主席、今晚传媒集团高级文化顾问冯骥才出席并讲话。冯骥才说,传承人对任何民族文化历史都太重要了;迎接我国第二个遗产日的到来,最光彩夺目的就是我们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我们应该向传承人致敬。
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承载着祖先创作的文化精华,掌握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一直存活在这些人的记忆和技艺里。开展对我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对确保传承人的文化记忆和技艺的传承与延续、增强社会各界抢救与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为传承人营造适合其技艺传承的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2005年3月启动并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工作。
首批命名的传承人中许多年事已高,更凸显出认定、命名、保护杰出传承人的迫切与重要。其中超过80岁的有18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蹈传承人、93岁高龄的习阿牛。另外,有两位老人在申报过程中相继辞世,带走了他们精湛的技艺。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只有一个归宿,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并永远沉默着。”冯骥才在讲话中说,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有序地传衍着。他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中断了,就会大批消亡。这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深感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据悉,中国民协已为这166名传承人建立了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由中国民协编撰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第一批)》和三种示范性的传承人个人成就调查整理图书已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目前,第二批优秀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工作正在组织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