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高油价和高粮价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如果一味发展生物替代能源,只能让美国人得利
当前,一场世界性的食品价格上涨正在悄悄到来,并已经逼近30年来最大年度增幅。中国的食品价格水平也正在以高出其他商品价格两倍多的速度上涨。
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粮食产品用于替代能源的生产,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这是谷物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已经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年这些厂家将耗费大约1.3亿吨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一方面大力发展乙醇,在替代能源领域“抢位”,获得对产油国的更大话语权;另一方面催高国际粮价,使作为粮食出口国的美国获得更多经济、政治利益。
但乙醇给中国带来的并不全是好东西,高油价和高粮价的双重压力除了带来国计民生的困难,还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另外,国际游资在能源期货市场和粮食期货市场间的游动更给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提出了新课题。
目前,中国的两难是,如果大力发展乙醇等生物能源,为美国“抬轿”,则直接面临高粮价的威胁;如果不发展,则可能在替代能源领域落于人后。中国如何应对这种两难,我认为有几招可行。
第一,增加粮食和能源产品的进口,尽可能减轻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食品价格走势关乎民生,应当作为首要考虑的政策目标。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如果能部分转化为储备油和储备粮,则既发挥了外汇储备的作用,又解决了燃眉之急。
第二,把粮食问题等同能源问题来看,千方百计增加国内粮食供给,给种粮农民以实惠,保障他们的利益。通过补贴、限价收购和流通体制改革等手段,理顺粮食供需渠道,增加粮食供应。
第三,重新思考和调整中国替代能源发展的思路,重新思考美国等粮食生产大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思路是否适合中国。笔者以为,中国的能源战略至少应该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替代能源发展不可回避,要作为长期战略。二是能源战略首先要保障国民福利,导致国民福利下降的能源战略没有意义。人是第一位的。尽管中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但是粮食安全永远都比能源安全重要。本轮全球性食品价格上涨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这个政策的思考方向可称明智,但关键还在于严格执行,避免“乙醇泡沫”的出现。(管清友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新华社内罗毕6月2日专电(记者刘颖)作为替代能源的一种,生物能源正获得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青睐。然而,生物能源对于非洲国家究竟是福还是祸却引发了大量争议。支持者认为,开发生物能源能有效缓解高油价给非洲国家带来的巨大压力,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但反对者却指出,本身还很贫困的非洲大范围发展生物能源将给非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使非洲得不偿失。
新华社东京5月25日电(记者刘浩远)日本政府内阁会议25日通过的2006财政年度农业白皮书强调,由于世界人口增长和生产生物乙醇燃料所需谷物增加,未来世界性的农产品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强农业生产对日本至关重要。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新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用玉米等农作物生产乙醇的产业日趋兴旺,导致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美国人的平均食品开支已经为此增加了47美元,相当于食品消费额的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所热衷的乙醇燃料将进一步抬高全球粮食价格,该组织呼吁乙醇燃料主要消费国降低对巴西和其他热带国家生产的乙醇的进口关税,以稳定粮价。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