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相处,饲养员老黄已经与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黄腹角雉成为『朋友』。图为几只黄腹角雉正在老黄手中啄食。刘军 摄
本报讯 (记者刘军)虽然褪去了绒毛,但身体比麻雀大不了多少,从外表上看,像极了出生约一个月的小鸡……昨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湖南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今年又成功繁殖了被称为“鸟中熊猫”的黄腹角雉90多只,目前,该中心共有大小黄腹角雉300多只,成为全球最大黄腹角雉人工繁殖基地。
刀下救出野生黄腹角雉
湖南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成立于1992年。成立之初,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资料确定在我省存在野生黄腹角雉,并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过程。1996年秋天,中心工作人员第4次去郴州市野外寻找黄腹角雉,但没有见到它们的踪影。下山时,工作人员在一个小镇集市里一卖鸡鸭的小摊上,意外发现一只用布帘遮住的竹笼,揭开布帘一看,竟然是3只黄腹角雉。当地群众看到工作人员激动的模样感到很奇怪——在他们看来,黄腹角雉只不过是普通野鸡,并且味道不好,在市场上一点也不畅销。
据中心负责人段文武介绍说,3只黄腹角雉中有一只的左腿被捕捉人弄断了。回到中心后,工作人员为这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手术,帮助其恢复了行走能力。在此后的3年内,中心共救助了50多只黄腹角雉。
人工繁殖“鸟中熊猫”获突破
黄腹角雉有分片而居的习惯,这意味着一片环境被破坏,就有一群黄腹角雉灭绝。1996年底,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开始探索人工繁殖黄腹角雉。他们将黄腹角雉按一雄一雌或一雄多雌进行笼养,可这些黄腹角雉或许是对人类“拉郎配”的做法反感,对异性根本提不起兴趣。从1996年到1999年,中心的50多只黄腹角雉共产下100多枚蛋,但没有一枚孵化成功。
直到2000年,工作人员通过小型孵化器后,终于将其中一枚蛋孵化成一只小黄腹角雉。但是,这只黄腹角雉才出生几天,就成了老鼠的美餐。
中心工作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方式:他们重新建设了生态实验大棚,并将大棚环境改造得与野外环境差不多。在大棚里住了不久后,工作人员发现雄黄腹角雉有明显的发情迹象。2000年4月,大棚里的黄腹角雉共产下30多枚蛋,中心工作人员将其与其他鸟类的蛋放在一起进行人工孵化。当年5月16日,第一只小黄腹角雉破壳而出,这一次,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成功繁殖了20多只小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回归自然仍是难题
按照惯例,救助成功及人工繁殖的黄腹角雉要放归自然。但是,由于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又没有天敌来骚扰,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黄腹角雉逐渐失去了野外生活的本领。2001年的一天,饲养员在喂食的时候,不小心造成两只黄腹角雉逃出“牢笼”,飞向了广阔的树林,令饲养员老黄自责不已。谁知,刚过了一天,两只逃出去的黄腹角雉空着肚皮飞了回来。2003年底,长沙普降大雪,大雪将大棚的顶部压出了一个直径达2米的大洞。按理说,这是大棚里几十只黄腹角雉逃跑的最佳机会,可是,几十只黄腹角雉竟然无动于衷。
段文武表示,下一步,中心将逐步开始训练人工饲养的黄腹角雉野外生存本领,并达到野外放生的目的。
黄腹角雉简介
黄腹角雉属雉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世界最濒危鸟类之一,是我国特种珍禽,2001年被列入国家15类濒危物种拯救和繁育工程。
黄腹角雉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一般栖息于海拔600米至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由于分布海拔较高,且数量甚少,所以一般不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