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房售价同比微涨0.3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在建商品房(5月26日摄)。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5日发布的报告,4月份上海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微涨0.3%。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5月骄阳,站在上海的街头,小张却感觉到一丝寒意。“我觉得房子离我越来越远了。”在一圈看房之旅后,他沮丧地对记者说。
而此刻,年初还在为促销而绞尽脑汁的开发商们,正拿起刀叉享受一顿难得的“盛宴”:4月份,上海房价飙升,内环当月涨幅高达71%,外环涨幅也达到15%以上;5月份,几乎所有的楼盘再次发力猛涨,某楼盘的开盘价竟然比此前最高价上涨了70%。
短短几个月,从冰点到沸点,上海楼市又开始躁动起来。
疯狂再现
5月,几乎在一夜之间,涨价、排队、卖号、炒楼花等已逐渐被淡忘的字眼,又跳回到上海市民的面前,而捂盘、囤房、虚假销售等为人诟病的行为,也再度浮出水面。
上海某楼盘月前开盘的场景颇为壮观。上午9点,许多通宵排队的购房者涌向售楼处,长长的队伍使得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不时有黄牛穿插其中兜售“预约号”。而拿到号进入售楼处的人们发现,强势的开发商们甚至不给出公开的价格,只有看中房子后才能知道房价,购房者几乎没有挑选的余地。而即便购房者不挑剔,也未必能拿到合适的房子,因为开盘后不久,许多人就被告知“卖完了”。据悉,与一个月前的房价相比,该楼盘新房源已经上涨了近20%。
“感觉又回到了那个买房子像买白菜的时代,房市一下子就火了。”观望了两年之久的小张感叹到。统计数据印证着他的感叹:5月份,上海全市住宅销售量约265.6万平方米,21848套,继4月份的大幅增长后,环比再度增长34%与31%左右。
而面对购房者的热情,开发商们一改此前的快速推盘,又玩起了捂盘的把戏。一些楼盘将本可以一次性推出的房源改为分批推出,每次新推出的房源价格会上涨,同时制造房源紧张和房价在不断上涨的假象;而有些楼盘则索性延迟开盘,等待最佳的涨价时机。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上海市房地局日前披露,上海家和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嘉和国际大厦”于2007年3月开盘,该大厦共276套商品房,家和公司通过预售方式内部保留204套商品房,有虚拟交易、囤积房源之嫌。受开发商囤房的影响,上海商品房可售面积持续下降,普通住宅的可售面积甚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0%。
在一手房火热的同时,上海的二手房也渐入疯狂。以浦东联洋社区为例,二手房均价从3月份的15000元-16000元/平方米涨到了5月底的22000元-23000元/平方米,短短数月涨幅达到50%。许多房东面对这络绎不绝的看房人,大幅提高售价和捂房惜售的行为逐渐频繁起来。
无形的推手
对于这波突如其来的疯狂,很多业内人士将其理解为股市火暴的带动。
“股市的财富效应制造出了许多‘富翁’,以前买不起房的现在有实力买房了,买得起的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房子,楼市的有效需求突然放大,这是推动这波上涨的主要原因。”一位分析师表示。
这种观点遭到小张的质疑。他认为,股市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游戏,其在带动一部分需求的同时可能也会消灭另外一部分需求,对楼市并不造成直接的利好,而且一旦股市下跌,还可能会导致楼市需求的整体萎缩。不仅如此,真正从股市中获取财富的人是注重资产的安全和增值的,而楼市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从长远来看,寄希望于股市财富流入楼市推动繁荣是很难的。
对于这一波楼市火暴行情,小张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宏观调控两年来未能降低房价,使得很多购房者放弃观望入市,是导致成交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开发商们借机利用各种手段制造恐慌气氛,是导致房价飙升的根本原因。以日前上海房地局公布的资料为例,上海经纬置地有限公司开发的“经纬城市绿洲”A地块一期商品房,就自2006年10月开盘至2007年2月撤销房地产定金合同304次,撤销率畸高,有虚拟交易之嫌。正是这种行为制造了近期楼市的疯狂。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净化上海楼市的市场,让购房者和开发商能够实现真正的信息对称,这样,才能抑制这种不正常的“疯牛”,保障普通百姓的权益。(记者李良)
相关阅读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阴晴不定且一天天闷热起来的5月,也把上海楼市带入了“高烧期”。事实上,历年5月都是上海楼市旺销房价的“发烧期”,是地产调控政策的“频发期”,今年也不例外。在今年4月一些市区优质楼盘出现排队买房后,时隔一年的涨价势头也重现上海楼市,5月房价的上涨几近疯狂,外环以内的半数楼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价行为。
凡是在今年准备买房子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房价悄悄地涨了。而打算在今年卖房子的人则成了房产中介们的宠儿,就算你把房价挂得如同天价,照样有中介给你找到买家,临到你准备签约卖房子了,肯定还有其他中介跳出来大吼一声:别卖,我们这里还有出价更高的。
就在一个月前,央视《新闻调查》节目报道了上海陆家嘴中央公寓运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片中谈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虚高、囤积炒作现象严重、违规贷款等等。那么中央公寓的建造成本究竟是多少,到底有没有虚高,还有哪些人参与了房子的炒作,银行究竟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有没有进行监管。记者日前再次前往上海,进行了追踪采访。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