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
雷毓祺老人收藏的文物 |
废铜中拣选文物
雷毓祺先生退休前是太原铜业公司的副经理,长期主管企业生产。太原铜业公司是1958年建厂的老企业。厂名先后改为太原冶炼厂、太原电解铜厂、太原铜业公司,公司生产以铜冶炼及铜加工为主,由于生产的需要,每年都要从全国各地购进大量的废铜,用于冶炼及加工。
1964年,雷毓祺担任厂里的生产总调度。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则《上海冶炼厂炉前拣选文物》的报道,文章虽然不长,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有一天,雷毓祺从铜料中拣出一件小铜“铲”,器形不大,形制却很特别,似铲非铲。他觉得很奇怪,但又不知是什么东西,就搁到办公室的抽屉里。不久后,山西省博物馆的吴连城来铜厂办事,老雷拿出这件东西让他看,吴连成看后惊奇地说,这可是个好东西,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货币―――原始币,属国家一级文物。后来吴连城先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山西省拣选到珍贵文物―――西周铲币》一文。此事对老雷震动非常大,这么珍贵的文物,险些被扔进炉内熔为铜水,通过这件事不仅证实了废铜中确实有文物,而且坚定了雷毓祺拣选文物的信心,从此他开始了拣选文物的工作。
拣选文物,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物知识,但老雷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与生产打交道,对文物一窃不通,对历史知识也知之甚少。可一想到文物随时都有被毁掉的可能,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下决心学习。为此,他订阅了《文物》《考古》等杂志,还购买了许多文物方面的书籍,边学习、边实践,并经常向文物界的专家请教,就这样,他慢慢地入了门。
“文革”开始后,文物遭到了很大破坏,送进铜厂冶炼的废铜中,混杂的文物也多了起来,拣选文物的任务更重了。为了加强拣选工作,雷毓祺组织成立了拣选文物小组,当时他任副厂长兼拣选小组组长,组员有七八人,厂里每次拉来铜料,大家就从装着铜料的麻袋里,一袋袋倒出来,开始拣选。他知道,如果不及时拣选,很多文物都会扔进炉里化成铜水。从此,无论是酷热的盛夏,还是寒冷的严冬,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铜包进厂,他们就会出现在现场,像沙里淘金一样,从大量的废铜中,细心地拣选着,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时为了寻找可能存在的文物,往往要翻拣几十个麻包,甚至几遍地筛选。倒包时料厂尘土飞扬,并夹杂着铜臭,呛眼刺鼻,手碰破了,胳膊划伤了,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停下拣选工作。
对此,一些人不理解,私下议论:拣这些破玩艺,又脏又累,图个啥?雷厂长多管闲事,拣文物又不是我们的事,我们可以不管。还有人怀疑老雷的行为是为名利,甚至有好事者告了他的状,因此,有关部门还对他进行了三个月的调查。面对种种误解和责难,老雷心里特别委屈和痛苦。针对这些情况,他和拣选文物小组的同志耐心地宣传,给大家讲解拣选文物的重要性,逐步使大家认识到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发展的物质见证,保护文物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还经常讲,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图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些宝贵的文物瑰宝,让后代认识,研究中国的历史,如果文物在我们手中流失、毁掉,上对不起祖宗,下愧对子孙。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执著的精神,雷毓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计报酬,不讲条件,默默无闻地履行着神圣的职责。“文革”期间虽然文物部门已停止了工作,但他们仍坚持文物的拣选,将拣选出的文物由专人负责保管,直至1972年文物部门恢复工作后,他们一次就向文物部门选交文物500余件,从铜厂拉文物的卡车装了满满一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