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水闸遗址被厚厚的玻璃保护起来。 |
南越国千年水闸亮相广州 成全国首个在商厦内设置的原址保护点 |
南越国千年水闸亮相广州 成全国首个在商厦内设置的原址保护点
为全国首个在商厦内设置的原址保护点,昨起免费开放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蔡锦明 曹晓亮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巢晓
“古人太厉害了,南越国水闸建造得和现代水闸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规模和用材不同而已!”昨日,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首次向公众开放,不少市民边看边感叹。据悉,作为全国首个在商厦内设置的原址保护点,该遗址将每天免费开放。
光明广场负一层成博物馆
南越国水闸遗址位于广州市繁华商业区西湖路的大型商城光明广场地下一层。昨日是南越国水闸遗址开放首日,不少市民一早赶到现场等候,希望第一时间亲眼目睹水闸的“芳容”。作为全国第一个在商厦内设置的原址保护点,配合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光明广场大堂内设有玻璃观赏地板,市民在地板周围望下看,便可看到遗址的部分面貌。
光明广场的负一层全部开辟为水闸遗址博物馆。考虑到保护的需要,遗址上放的玻璃地板构架为两层,有十几米高。其内部中央遗迹用巨型玻璃罩恒温、恒湿保存,供市民观赏。玻璃罩周边地带设计成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文物。
1∶15模型显水闸原貌
展示现场还有一个水闸模型,以1∶15的比例制作而成,运用光、电等效果,复原了水闸构造、总体布置、功用等,十分形象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水闸高5米,深近2米,长201米,从北往南分“引水渠”、“闸室”、“出水渠”三部分,是一座由大批排列有序、纵横交错的“八”字型大型木结构建筑。闸室平面自北向南,向珠江“八”字形敞开;引水渠和出水渠均呈长方形。不少市民通过看该模型,就可以对遗址的总貌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据悉,今后,遗址将一直免费对市民开放,市民可乘观光电梯或扶手电梯下至负一层参观。
古水闸设计符合现代标准
2000年4月光明广场大楼施工时,发掘到一段段埋藏于地下的大木桩。经考古专家们判定,这便是南越国水闸遗址。它的出土,对了解汉代广州城区的防洪设施以及两汉时期城址的布局、结构及南城墙的位置坐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广州对这一重要文物进行原址保护,广州光明房产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业主积极参与水闸保护,成为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最让国内外考古学者们惊讶的是,南越国水闸在建闸材料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技术线路的处理、总体布置、泄流处理、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基本相符。这反映了广州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在总体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遗址保护 木材每天“淋浴”两次
遗址展示现场专门有一个“木材”区,堆放了一些木材样品。这些木材原是水闸上层建筑的木构件,水闸废弃后被拆卸下来,修筑东汉城墙。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遗址中,木材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结构材料,整个遗址的风貌由各种规格、形状的木材共同构成的。古水闸是全木结构,所用的木材是水松,如果木材遭到损坏,遗址将失去原貌。
由于水闸出土木材地下埋藏2000余年,发掘时仍然基本完好。但是,木材出土后暴露在空气中,保存条件变后很容易发生腐朽和虫蛀,在广州地区尤其是白蚁的危害,需要及时用药物处理。经研究论证,针对木材不同的存在状况,采取了不同的保护办法。
一部分木材在挖掘初期就取出,另设场地堆放。它们尺寸不等,最长约7米,最大直径为30厘米,总材积估计有10个立方米。这些木材,堆放在30厘米高的台基上,周围地面做彻底清理,码放时各层之间设小隔条。采取每天“淋浴”两次的做法,用农用喷雾器充分喷淋,喷淋后用塑料薄膜严密遮盖。下次再处理时掀开薄膜同样办法处理。一直持续到木材需要复位时为止。
大多数遗址木材都是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如立柱与地面相接的上下各20厘米,横木与地面接触部位等,这些部分常年处于半湿状态,是保护处理的重点。它们受到扎“防腐绷带”的保护处理。先挖开木材周围一定范围的土层,然后在木材表面涂上防腐、防虫浆膏。等浆膏干后,再用厚塑料膜紧密缠绕包裹,最后将土壤回填。这样,缠过绷带后的木材将可以长期保持防腐防虫。
还有一部分木材埋在地下,将来不准备挖掘。地下木材的保护需对周围土壤做局部毒土处理,并在采取防水措施前提下,通过加压滴注法,将防腐药水滴入。
南越国遗迹成准世界文化遗产
三处遗址均原地原址保护,成功探索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
昨日,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节目,节目中展示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及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在发掘和保护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据悉,三处遗址“捆绑”成“南越国遗迹”,已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出土首件丝缕玉衣
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公元前203年)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王国,传五主,共93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汉中央朝廷所灭。南越国存在的时间不足一百年,却是岭南历史的重要一页,它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跨越式的大发展。
南越国遗迹,由位于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和西湖路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组成,是中国历史考古的重大发现,现已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南越国的王宫和御苑所在地,2004年底,在曲流石渠西侧一口南越国砖井中,出土百余枚南越木简,内容涉及到南越国的宫室管理、法律制度、物品进贡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可谓南越王宫的纪实文书,从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国的多种制度。
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历经两千多年未被盗扰,是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石室彩绘墓。墓中出土1000多件(套)文物,计有铜、铁、金、银、铅、陶、玉、石、水晶、玛瑙等20多种。其中丝缕玉衣为中国考古的首次发现,也是国内目前出土完整的西汉玉衣中较早的一例。
广州尚无世界级文化遗产
据市文化局有关人士介绍,南越国三处遗迹都是在广州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均位于广州城市中心,一经发现即得到完整保护,并在原址上建博物馆或陈列馆,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受到国内外文物界的高度赞誉。
据悉,广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9处,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47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现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5个项目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