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加速成渝经济区崛起
最近,一轮“新特区”热正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并发展之后,目前,湖北、湖南、辽宁、广西、四川、广东等地区正在同时发力争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竞争局面激烈。
成都、重庆双双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举有何重大意义?昨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成都市发改委主任彭琳、成都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波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生活
公共服务保障体制更完善问:成都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将会出台哪些具体政策?答: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成都作为第三个被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学习。至于具体的试验方案,天津曾4次报送国家发改委批复,4次返回修改。下一步,成都市将尽快制定完善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将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经济
将加速成渝经济区崛起
问:此次国务院同时批推成都和重庆两地成为改革试验区,将对成渝经济区发展起何作用?
答:试验区将加速成渝经济区崛起。成都位于西部最富庶的川西平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国家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进一步发挥成都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都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加速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的成渝经济区的崛起,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和谐
农民享有市民生活条件
问:试验区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何意义?
答:国家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道路。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最终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三大优势让成都拿到“新特区”
成都为何会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昨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为大家揭开了谜底:成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次设置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对其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高度肯定。
优势1可加快中西部发展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很难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依靠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优势2城乡统筹成效获肯定
从2003年开始,成都在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2006年,一大批专家学者考察了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成果后,认为成都的发展思路和经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和基础,遂建议成都申报设立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快了争取设立试验区速度。今年初,国务院专门委托国家发改委专程到成都进行了调研。这次批准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对近几年来成都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优势3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杨伟民认为,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这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二元结构的改革涉及到调整城乡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鉴于此,所以应该先在局部地区探索,积累经验。中西部发展新模式成渝最有代表性。从成都和重庆的调研来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满意。根本原因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了以人为本,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特别是农民共享了。
调研后,杨伟民的基本结论是:成都市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基础,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明确,且具备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特别建议国务院批准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李春城:多方面谋划“新特区”蓝图
成都市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将为成都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下一步,成都将怎样把握这一契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发展道路?昨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障碍,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破除体制障碍提供制度保障
李春城说,未来成都将深入持久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强化政府对农村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公益事业,规划并参与发展基础产业,制定并监督执行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农村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界定市、县、乡政府职责及机构职能分工。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通过深化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促进管理向农村延伸。
农村财政补贴逐渐向城市看齐
未来成都将完善以支持农村发展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要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支出,包括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运转费用和公共事务支出以及农村公共产品日常维护和监管支出,财政要给予充分保障。逐年提高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财政补贴标准,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
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未来成都发展现代农业将进行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力量,激活农村各种要素,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进入农村农业,形成市场机制能够在农村农业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使之在市场的推动下成长壮大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未来成都将采取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股份量化方式,分离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民以股份化的土地承包权流转给市场主体,让有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促使一般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或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未来成都还将鼓励农村专业组织、大户、企业的联合。
新特区:市场经济的一场更深刻改革
孙久文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就是“新特区”,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
回顾我国30年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特区”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历史走到今天,特区的政策普适化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特区”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和新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新特区”与老特区的区别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背景和目的不同。老特区是在当年计划经济背景下设立的、有着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探索道路的目的;“新特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的背景下设立的,其目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是任务和手段不同。老特区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对外的改革开放问题,引进外资是发展的重要手段;“新特区”的任务是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矛盾,制度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是地域和模式不同。老特区的区位选择主要是着眼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形成可资借鉴的地区发展模式;“新特区”着眼点在于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基于这种认识,“新特区”的政策资源,要远比老特区丰富。也就是说,中央为“新特区”设定的改革目标是全方位的,给予地方政府的放权也是全方位的。
“新特区”的政策资源的核心是体制创新。
所有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层次,形成自主创新的微观体制基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城乡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步伐。
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加快建立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
社会事业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公共服务事业,健全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
设立“新特区”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综合改革的经验推向全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组稿件采写记者杨东见习记者孟盛摄影雷远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