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初霞
摄影/本报记者 刘阳洋
“哈工大航天学院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提供了巨大技术支撑,培养了无数航天精英。”回顾航天学院20年走过的道路,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创立者和第一代“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深感欣慰。
1987年,在杜善义倡导下,哈工大成立了我国高校中首家航天学院。杜院士回忆说,“当时,学院的规模很小,只能做一些‘次要’的航天科技研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学生都因为从事航天研究条件艰苦、待遇不高而不愿意报考。”
杜善义说,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太空正成为继海陆空之后需要人类开发的第四空间。在航天这个高科技领域中,不仅要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需要有大量业务过硬、有责任心的航天技术人员,为了满足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需要,哈工大航天学院勇担重任,逐渐在航天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崭露头角,“扛”起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大旗,先后参与了“试验卫星一号”、“新体制雷达”、“载人航天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从只能做“次要”技术到承担核心技术,从没人愿意报考到如今培养了众多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从“孤军作战”到与俄、美、欧等国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杜善义告诉记者,航天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他非常自豪能看到航天学院今天的辉煌。他表示,今后将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