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新政不适合过多考虑区域
贸易顺差高企的背景下,政府开始调整早前的各项出口优惠,其中包括加工贸易政策的逐步收紧。哪些产品该被禁止或限制?这一调整又是否能够有效抑制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哪些区域、人群的利益又将因此受损?6月8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贸易专家梅新育。
新快报: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您觉得用收紧加工贸易来平抑顺差是否可行?
梅新育:我们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且加工贸易顺差比顺差总额还高。去年来料加工装配、进料加工装配两种方式顺差合计大约1888.8亿美元,而贸易顺差总额1774.6亿美元,通过收紧加工贸易来抑制顺差应该是有效的。
新快报:这一调整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哪些区域、行业受影响最大?
梅新育:肯定会抑制加工贸易相关行业,但具体效果如何取决于之后出台的具体措施。受冲击较大的是加工贸易发达的沿海省份,特别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不力的地区。
新快报:在广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80%以上都是外资,政策的调整会否导致大量外资的迁移?而且,下一轮可能调整的行业中,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会不会导致一定范围的失业问题?
梅新育:加工贸易进一步收紧肯定会导致某些外资迁移,其实我个人主张迫使某些不符合我们产业政策、对环境和资源破坏大的外资转移,转移到别的国家去。
至于失业问题,肯定会减少一部分就业,但只要措施适当,减少的应该是那些血汗工厂的就业,却能够增加体面收入就业。因为如果低技术、低增值、高污染企业能够依靠压榨工人舒舒服服赚钱,那么他们不会有动力去提升产业结构,创造体面收入就业机会。我相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不应该打击高技术、高增值、低污染、低消耗的企业。
新快报:市场传言,除了两高一资的产品,纺织、制鞋、塑料这些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的商品可能也将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还有消息说,加工贸易出口的大头机电IT类也有可能受影响。您觉得哪些商品应该列入禁止目录?哪些应该列入限制目录?
梅新育:上述轻工行业中有些环节污染很严重,主要依靠成本竞争。即使我们政府不调整政策,他们也会逐渐向印度、巴基斯坦之类的国家转移,还不如主动调整,抢占先机。
我觉得,对那些我们已经发展成熟、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可以取消对其加工贸易的太多优惠;对另外一些我们需要发展的,则应当另当它论。
新快报:市场上有传言说,新的加工贸易政策对东部、中西部会有区别对待,比如限制类行业,东部B类企业需要缴纳50%的保证金,但中西部地区只需要缴纳20%。您觉得加工贸易政策,是否需要考虑区域?在中西部和沿海适用不同政策?
梅新育:加工贸易政策不适合过多考虑区域,因为作为加工贸易来讲,沿海地区本来就具有区位优势,过多地讲区域差别,影响政府法规严肃性,恐怕也没有太大我们所期望的促进产业转移等作用,反而可能是污染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