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炳棠老人今年已经71岁高龄,他是佛山目前唯一一位精通和仍在从事佛山木版年画制作的民间老艺人。12岁时,当很多孩子还在调皮玩乐时,冯炳棠已经开始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制作木版年画了。
时至今日,佛山冯氏木版年画的薪火相传已经历经第四代,作为第三代传人,71岁的冯炳棠肩负着将自己的全套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家族第四代、招收学徒发扬佛山木版年画的重任。
“我要将佛山木版年画发扬光大!”这是记者在采访期间,冯炳棠老人不停念叨的一句话。
说起自己学习制作木版年画的缘起,已过古稀之年的冯炳棠师傅笑得像个天真的孩童:“当初,只是为了几个零花钱。”原来,在冯炳棠祖父冯标时代,木版年画制作已经在佛山如今一条叫做普君南路的两旁成行成市。
到了其父冯均这一代,冯氏制作的年画更是质量上乘,一年甚至可以销售10万多对门神年画,产品曾远销至东南亚地区。当时年画的主顾们只要看到印有“均”和“记”字的冯均家族年画标记,他们就放心进货,冯均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门神均”。
为零用钱开始学制作年画
“想要零花钱,就要帮家里做事。”正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使冯炳棠在12岁时走上了制作木版年画的道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没错。原本只是想多得几个零花钱而给家里帮忙,但是,冯炳棠师傅对木版年画的兴趣由此激发。“送货去其他作坊时,我就在一旁偷偷地学;如何描金、如何刻版……我都暗暗记在心底。”如此一来,冯炳棠偷偷地掌握了木版年画制作的全套技艺。他也是“门神均”之后,目前唯一掌握佛山木版年画全套工序的人。
父亲临终叮嘱让他重拾旧业
两次采访期间,冯炳棠老人曾多次向记者展示一块双面刻着“关帝”像的黑色门神刻版。“这是一块在棉被中沉睡多年的刻版。”如果没有佛山木板年画第二代传承人冯均的努力,佛山木版年画也许早已灰飞烟灭。
“桃木的‘关帝’门神刻版,是父亲离开10年后,我在一条棉被中发现的。”冯炳棠老人说,这块木板是爷爷在世时留下的。而让冯炳棠重操旧业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父亲的临终遗言。1990年,冯均离世,在临走之前,他最舍弃不下的还是佛山木版年画。“父亲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一定不要丢弃佛山木版年画。”往事历历在目,冯炳棠老人倒显得十分沉静。
父亲离世后,冯炳棠离开了自己维持生计的五金厂,将精力全部转移到佛山木版年画上。1998年,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帮助下,他的小作坊重新开业了。
继承:重雕“逝去”刻版
冯炳棠师傅说,小作坊恢复了,但是刚开始却是门庭冷落。随着机器印画的发展和单扇门的增多,传统的木版年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小作坊刚刚兴起的几年可谓步履维艰。原本,冯师傅准备招收年轻学徒,但由于生意不好又怕误了别人前途。
让冯师傅感到高兴的是,1998年儿子冯锦强被他的执著感动开始学习和宣传佛山木版年画。“他甚至还给市政府写信,佛山木版年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冯师傅说,特别是2002年年底,木版年画被正式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3年还首发了佛山木版年画个性化邮票,甚至,在去年春节期间冯师傅还走出了国门到法国进行了半个月的展演。
“我想在有生之年,恢复爸爸和爷爷时期受欢迎的几十块刻板,如果精神好,我会多刻一些。”与石湾陶艺、刺绣讲究创新不同,摆在佛山木版年画面前更多的则是恢复那些已经永久“逝去”的刻版。现在,冯师傅还准备在今年出本画册,他已经为这本画册雕刻了10多块新的刻版。
传承:创作研发新造型
“结合儿子的想法,我还会创作一些新的造型和刻出不同于传统的刻版。”冯炳棠师傅仍然孜孜不倦地为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佛山木版年画的第四代传人冯锦强一面在学习佛山木版年画的全套手艺,一面正在酝酿一个“秘密项目”。“这个项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推广佛山木版年画,后者则是推广‘非遗’文化。”冯锦强说,他目前正在为项目筹集资金。有关推广的整套策划方案他都已经设计好,他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冯炳棠获奖感言
上周五我刚刚去广州领了中国文联颁发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证书,现在又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感到十分激动。
在激动和高兴的同时,我感觉到更多的是肩上的压力。对佛山木板年画在保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扬和传承。目前,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还有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我希望在关注传承人本身问题的同时,人们能更多关注“非遗”项目本身,多制定和实施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保护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