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干,总有一份工作适合你!”每当失业人员坐在黄浦区职业介绍所的5号窗口,职业指导员蒋蓉妹总会用这句话给前去求职的失业人员鼓劲打气。在这句话的自勉下,她从下岗女工走上职业指导师岗位,也就是用这句话,她在9年里成功地帮助5000余人次失业人员上岗就业,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蒋蓉妹帮助求职人员的故事,质朴而感人。
诚心:为求职者寻找合适岗位
1996年蒋蓉妹从国棉六厂下岗,多次求职都一无所获,最后改行当上了职业指导师。
相同的人生阅历,使蒋蓉妹在与下岗工人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共同语言。“我也有一段求职失败的经历,我知道如何去帮助来找工作的人。”就是带着这份诚心,她真心诚意地帮助下岗工人寻找合适的岗位,与他们共同探讨弥补年龄和技能限制的办法。冯先生失业前原是企业的车间主任,有大专学历,还有电脑中级证书,本以为再找份工作不是难事。可是4个月的奔走无一成功。巨大的落差击倒了这个年逾不惑的一家之主。蒋蓉妹推心置腹地建议他要调正求职心态。恰逢当时外滩街道正在招聘社区管理员,蒋蓉妹推荐他去试试。冯先生顺利地通过了面试。上岗之前,蒋蓉妹又向冯先生介绍岗位的要求。现在冯先生已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
从自己求职不知如何投简历、也不知如何面试的教训中,蒋蓉妹不断摸索下岗工人重新就业的规律,搜集再就业的事例为下岗工人增添信心。这份诚心使蒋蓉妹职业介绍的推荐成功率达到了日均1.5人次,9年中,累计推荐成功5000多人次。
耐心:听失业人员把话讲完
因为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员才会找到职介所;因为没有工作,失业人员心情都不太好,他们无奈、彷徨,见到职业指导员或骂骂咧咧抱怨生活不公,或唠唠叨叨诉说心中不快,职业指导员的差事并不轻松,有人将此差事形象地比喻为失业人员的“出气筒”。刚进单位不久,蒋蓉妹就碰到了一个“烫手山芋”,因为找不到工作,方先生在街道办事处门口摆起了小摊。经人劝说,这位中年汉子找到了蒋蓉妹。他一进门就火气冲天,时不时地提到“为了儿子”,蒋蓉妹耐心地听着他发牢骚,从方先生强烈的求职愿望中,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她先后联系了多家公司,终于为方先生找到了一份“将杂志送到书报亭”的工作。
热心:帮年轻人增添求职信心
近两年,蒋蓉妹的帮助对象发生了变化:4050人员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职介所。面对新对象,蒋蓉妹开始尝试适合青年求职者的服务方式。没有工作经历的青年先安排职业见习,学历低的青年建议他们学一门技能……每一个青年求职者都能得到蒋蓉妹实实在在的帮助。去年底,已从交通大学毕业两年的小卢向蒋蓉妹发出了求助,表达了自己“只开花不结果”的面试经历。蒋蓉妹与小卢细心交谈后,帮小卢分析求职失败的原因:“交大”虽是金字招牌,但小卢却不善证明自己的能力。她建议小卢要注重仪表,改进展示能力的方式。果然,小卢成功地走上了东亚饭店人事助理的岗位。
有段时间,中国电信业中的电话客服岗位出现人员流失的状况,用人单位只得不断招人。热心的蒋蓉妹认真调查后找到了问题所在,主动提出为企业的新聘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授人以渔”的工作方式成效明显,经过培训的新聘人员懂得该怎样工作,电话客服的岗位很快就趋于稳定了。
本报记者田玲翠实习生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