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两省一市地方电子口岸平台,探索联网申报、联网核查、联网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
探求实现跨关区、跨检区的申报、审单、验放的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
5月底,苏浙沪三省市在上海举行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分管副省长、副市长代表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
根据大通关协作目标,电子口岸平台全面互联互通后,长三角企业办理进出口货物手续将全面实现异地“一次申报、一次放行”,通关过程最快可在1小时内完成。
进出口占全国35.33
%苏浙沪经济休戚与共
此次联席会议确定,进一步整合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海关和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关四检”资源,建立区域共享的电子口岸平台。这背后,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尤其是外贸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以及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口岸运作不协作、不联动、不一体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目前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和26个内河港口,是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去年超过10亿吨。去年苏浙沪三地进出口贸易额达到6506亿美元,占全国的35.33%。
与此同时,苏浙沪三地口岸的关系也日益密切,长三角区域企业货物从上海口岸进出、占上海口岸进出口总值约42%,上海企业也有约10%的货物从江苏、浙江口岸进出。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15的陆域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8.6%的地区生产总值,苏浙沪三地经济早已休戚与共。
港口群集约化
区域利益催生大通关
港口规模逐渐扩大,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给长三角地区各港口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同处一个港口群,如何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运行效率?
去年9月,交通部正式出台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我国未来将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体。作为五大港口群之一,长三角港口群将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为主,充分发挥舟山、温州、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沿海和长江下游港口的作用,服务于长三角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国的角度看,长三角各口岸整体提升服务,也势在必然。
国家规划加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催生着长三角区域大通关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被很多人认为是长三角迎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机遇的信号。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提出“完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实现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研究和推进的条件下,大通关,无疑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大“探索”起步
异地关检联动最关键
大通关,长三角整个区域内变“两次申报、两次放行”为“一次申报、一次放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空港、海港、船务代理、货运代理、报关公司、海事、边防、通信、银行、运输、仓储、税务等诸多机构,涉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单证流多个层面,而要打破关区、检区界限,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也绝非一夕之功。
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行“关检合作”,简化通关流程。以上海口岸为例,相继推行“5+2天”通关工作制和电子口岸信息化通关等服务举措,加大与长三角、长江流域和中部六省口岸城市大通关合作,“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的大通关模式已经拓展至武汉、郑州、合肥、长沙、重庆等十几个省市。
但从长三角区域口岸整体上讲,大通关建设和协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来说,一个系统内、一个关区内的通关协作做得较好,而不同系统、不同关区间的横向协作仍比较欠缺。此次苏浙沪签署的《备忘录》,最大的突破也就在跨关区、跨检区的协作上。
目前,各方讲得最多的是“探索”和“协作”。探索建立两省一市地方电子口岸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联网申报、联网核查和联网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探索实现跨关区、跨检区的申报、审单、验放的协作机制,规范和简化长三角区域转关运输监管;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率先突破和实现异地关检联动,最重要的保障是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沟通机制。
信誉好企业优先
便捷通关期待全覆盖
大通关协作机制建立后,长三角进出口企业按照“属地报关、异地通行”的便捷通关模式,不仅提供给口岸海关的单证数大大减少,而且再也不用在两个海关之间来回折腾,报关环节出现问题,在一地海关即可解决。由此一来,企业通关成本大大下降。
但短期内,并不是所有长三角企业都能享受到这一服务。根据《备忘录》,三地关检部门将首先确定便捷通关企业认定标准以及便捷通关企业名录,对进出口信誉好的企业优先实施跨区“属地申报、异地通行”的区域通关模式,再逐渐扩大范围。有专家指出,在长三角地区拥有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的条件下,区域大通关给长三角进出口企业带来的整体利好尚须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