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在某装甲团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时,专门安排所属单位部分宣传科(股)长作为普通一员全程参加。从教育组织者到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使宣传科(股)长们对如何搞好主题教育活动有了新的思考。
配合活动要讲效益
“挺累!”谈起参加教育活动的感受,集团军防空旅宣传科长卫江波这样说。
接着,卫江波掰着手指算了起来:成果展示、参观见学、正反辩论、事迹报告……这次集中教育活动前前后后5天,除了4次授课辅导,团里统一开展的配合活动达13个。团里有大活动,营连还有小活动。结果,白天时间不够用,有些活动不得不安排到晚上。卫江波说,有时累得一坐下来就想打瞌睡,哪还有心思去听课。
亲身经历让卫江波对教育内容安排有了新的看法:“以往自己组织教育时,总是要想方设法多搞些配合活动。不然,总感到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怕领导说自己没动脑筋。现在看来,这种观念要变一变了。
”解决好“走出去”的意外
一天上午,某机步师宣传科长桂大伟随修理连官兵参观驻地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周巷镇新龙村。新龙村建设起步时间晚,配套设施建设还不齐全,新宅旧房参差不齐。五班战士张恒溢边看边发牢骚:“这算啥新农村,还不如俺家里好呢?”一些战士也有同感。
外出参观本来想让战士领略一下新农村的建设成果,谁料到战士却不买账。这场“戏”怎么唱下去?桂大伟犯开了嘀咕。
战士们的反应引起了指导员李永前的深思,他立刻和张恒溢攀谈起来。原来,小张家乡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乡亲们都住上了两层小楼。
听完小张的话,李永前立刻给战士现场上了一课。他说:“新龙村的发展与我们一些战士家乡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与自身过去相比,有了明显发展。无论是战士家乡的发展变化,还是新龙村的发展变化,都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李指导员的话让战士们豁然开朗。
“走出去”重要,解决好“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同样重要。发生在参观点的这件事,让桂大伟对主题教育参观见学有了新的认识。
力避“请进来”的尴尬
一天下午,团里特意从驻地一所著名大学邀请专家给全团官兵授课。跟随九连官兵一起听课的集团军炮兵旅宣传科长孙继光发现,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台下听得并不专心。
走出礼堂,孙继光就悄悄问上等兵门宪宏,为啥听课不专心?门宪宏不好意思地说,教授讲得太深奥,有些听不懂。
门宪宏入伍前是中专毕业,他都有些听不懂,那许多初中毕业的战士可想而知了。小门的话,引起了孙继光的深思。如今,请专家学者授课,已经成了一些单位开展教育活动中的一道“必上菜”。甚至有的官兵认为,不请专家教授,授课就不上层次。可花了好大劲把专家教授请来讲课,效果却不理想,这个难题该如何解决?
经过反复思考,孙继光向领导提出建议:“请进来”,一要选准人,二要定准讲课内容,三要把握好授课时间。有的教授一讲就是3个多小时,再精彩的课也要打折扣。
多给战士留些空间
一天上午,按教育计划,各营组织官兵进行正反辩论。某摩步师宣传科长桑成舟参加了三营组织的辩论会:人和武器,哪一个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辩论会开始后,桑成舟发现,辩论并没有事先想像的那样热烈。相反,台上参加辩论的战士不但有些拘谨,有时话还讲得磕磕巴巴。辩论会结束后,连队干部看离开饭尚有一些时间,于是把战士召集到俱乐部,让战士围绕刚才的题目继续辩论。谁知,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战士自发组成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许多人都“吵”了起来。
同一个题目,仅仅换了地点和时间,辩论为什么又出现另一种情况?桑成舟在心中打起了问号。前后参加两次辩论的八连战士刘海道出了实情:“营里的辩论,事先有脚本,脚本上定好了说什么,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气氛自然有些沉闷。连里的辩论是自由发挥,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辩论的味道当然也就浓了!”
“以往,我们组织教育,总怕基层官兵搞不好。于是,大到配合活动的安排,小到战士发言的内容,都替战士安排好了。这两场辩论让我明白了一个理:要搞好教育,就要让战士唱主角,把他们推到教育的前台。”桑成舟的话中充满了感慨。
让讨论“活”起来
集团军某工兵团宣传股长曾新华全程参加了装步一连的教育活动。
在参加班排讨论时,曾新华发现,战士讨论发言有点像开班务会。不管谁发言,都一律起立:“报告,我发言!”发言的内容几乎清一色喊口号或一般性表态,结束时忘不了一句:“发言完毕!”没有发言的战士,则笔直地坐在小凳上,目不斜视。班长一般埋头记录,没有启发和引导。
讨论为啥既“讨”不起来,也“论”不下去?曾新华经过调查发现,一是有的讨论题过大,比如,让战士讨论军事转型的意义等题,战士基本上无从下口,不得不喊口号应付;二是组织方式太死板。
如何让讨论“活”起来?曾新华提出了几条建议:讨论题目要小要具体,要紧贴战士工作生活实际;组织形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可以以辩论会或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解放军报费士廷李光辉 李士昌)
专题点评
学会从官兵的角度想问题
官兵是教育的主体。开展教育活动,只有适应官兵特点和需求,采取官兵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教育者在筹划组织教育时,要从官兵的角度想问题、作决定,而不能凭着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否则,教育就可能脱离官兵脱离实际,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还会浪费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从官兵的角度想问题、作决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只有教育者对官兵的思想状况有着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站到官兵的角度上,确保不会站偏、站歪。
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官兵的思想?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到官兵中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了解情况主要不靠报表,也不能靠逐级的报告,要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信息每经过一次传递,其失真率为10%左右。所以,尽管今天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过去明显增多,但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做法决不能丢。
春江水暖鸭先知。离官兵越近,对官兵的了解就越全面准确。希望各级教育工作者能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官兵中去,亲耳听听官兵的意见,亲身体会一下官兵的感受。这就是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安排部分所属单位宣传科(股)长,以普通一员身份,全程参加某团主题教育活动,带给我们的启示。(解放军报周奔)
(来源: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