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医院工作人员,却经常出现在病房内;他们和病人非亲非故,却照料着病人的饮食起居。时下,在本市各大医院,流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医疗陪护”。他们的出现虽然为患者家属减轻了负担,但却正面临着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无保障等诸多问题。
记者昨天从市卫生局获悉,本市从2003年开始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对陪护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培训证书,至今已累计培训13000多名,但由于陪护人员流动性很大,通过培训的经常会在病人出院时被带走,而与此相反的是,主动报名参与培训的人员却又寥寥无几。
陪护人员多数毛遂自荐
“要陪护吗?一天60元。”前天,市中心一家医院骨科病房内突然走进一位姓周的中年妇女,毛遂自荐给病人做陪护。周女士说,她已经做
了半年多的医疗陪护工作,可以给病人打饭、喂饭、洗脸、擦身,也可以做简单的换药、包扎伤口等工作。经过一番商议,一位来自外省的重症病人家属雇用了她。这位病人2个月前遭遇车祸,盆骨骨折,躺在床上无法起身。
记者从周女士处了解到,本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少部分隶属于家政服务公司,但大部分是单兵作战,上医院病房,靠毛遂自荐来寻找服务对象。本市一家三级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医院现在至少有10%的住院病人雇用了陪护人员。
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
对于“医疗陪护”,大多数病人表示欢迎。特别是一些重病、久病患者,他们觉得雇用陪护人员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在长征医院接受治疗的李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已经连续请了2位陪护。“子女工作都非常忙,请陪护人员可以避免拖累他们。”
但也有一些病人对“医疗陪护”不放心。李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和他同一病房的一个病人也雇了一个陪护,本来协商好每天60元陪护费,但没过一周,这位陪护就提出要加薪,理由是病人需要洗的衣服较多。后来,病人家属给他增加了5元的陪护费。但不到一个月,这位陪护说找到了别的工作,扔下病人就走了,弄得家属措手不及。
此外,“医疗陪护”的身体是否健康也是让人忧心的问题。记者随机对本市3家医院的4位医疗陪护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都没有健康证明,而雇用陪护人员的病人家属也很少就此进行检查。
同仁医院的一位护士告诉记者,人患病期间是自身免疫力最差的时候,如果陪护人员是某种病菌的携带者,那么极易与患者交叉感染。
陪护惹纠纷维权难
“医疗陪护”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一些常见病种的护理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求其能够理解病人,甚至保护病人的财产、生命安全。但是,由于目前从事医疗陪护工作的很多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及社会闲散人员,流动频繁,一旦出现了纠纷,病人可能既找不到陪护人员,也找不到能够维权的管理部门。
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护理部的工作人员说,雇用陪护人员是病人及其家属的个人行为,与医院没有关系,所以若在医疗陪护方面出现纠纷,医院也不会承担责任。
为此,相关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管理办法,规定每一位医疗陪护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保证医疗陪护行业的健康发展。(朱国荣)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