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14日电(陈琼珂 肖春飞)“卖宁波黄泥螺咯!”“收旧报纸旧钢笔咯!”曾经回响在老上海弄堂里货郎们的叫卖声在人们耳边响起。现场的听众们伸长了脖子、仔细地倾听历史的声音。中老年人微笑着低头沉思,仿佛勾起了童年甜蜜的记忆;青年人则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好像生怕错过了什么。
这是记者13日在第四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的“声音档案馆”里见到的一幕。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搭建的“声音档案馆”,提供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声音、特别事件的录音报道,让历史人物在观众耳边“复活”。
节目现场的一个互动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主办方放一段历史录音,让听众判断是什么历史人物或什么历史情境下的声音,判断正确的观众将得到一份小礼品。
“声音档案馆”的策划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海滨说,此次准备的“历史的声音”共分四大类:“百年海上风”,展示一些老上海的声音,例如弄堂里的叫卖声、倒马桶的声音、黄浦江上的汽笛声等;“上海第一”,把50年前电台的报道拿出来展示,例如上海第一座高楼拔地而起、“妇女”号轮船下水、南京路第一列无轨电车等;“跨越时空的原声回响”,将尘封在历史中的声音挖掘出来,把一些大多数人只闻其名、未闻其声的历史人物、英模人物的声音放给大家聆听,例如列宁的演讲、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声音、雷锋和彭加木的声音等;“文艺精品荟萃”,播出例如《庐山恋》、《虎口脱险》(上译版)等经典老电影的录音剪辑。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主办方就送出了500份小礼品。中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蒋志军作为一名志愿者一直在节目现场服务,他说:“活动的参与者很多,大家非常踊跃,排了很长的队。”
市民孙先生今年66岁,自幼生长在上海的他说:“这些年代久远的声音,唤起了我们对老上海的回忆,久远而亲切。”
王海滨说:“声音也是一种遗产,我们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体现‘用声音记录历史’的概念,把这些声音从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出来,勾起受众对历史声音的兴趣,缅怀历史,同时也积极参与到2007年上海民博会中来。”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