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的大成基金公司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有望最先推出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上述两家公司此前几乎同时将有关方案报送证监会,目前静候审批。
不过,有一点可能令近期热炒封闭式基金的短线资金暂时失望,创新型封基方案基本指向发行新的封闭式基金品种,与既有的封闭式基金尚无关联。
改写格局
呼之欲出的第一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将成为中国基金发展历程上的又一块里程碑,毕竟,距离2002年停止发行封闭式基金久矣。
6月8日,一篇题为“封闭式基金创新发展新思路:结构分级”的长文刊发在证券类日报上,署名为“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市场将此理解为首只创新型封基即将出炉的强烈信号。
关于创新型封基的传闻,近期已经数度在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兴风作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昨日(6月14日)向记者称,鉴于有可能影响二级市场价格,不便对既有的封闭式基金分析点评。胡立峰是国内长期关注封闭式基金的研究人士之一。
自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基金市场日益向开放式基金一统天下的局面倾斜,封闭式基金被边缘化。胡立峰在去年撰文指出,广大封闭式基金持有人为中国基金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他们的付出,造就了中国基金业的繁荣,封闭式基金提供数十亿元的管理费和托管费,这数十亿元资金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奶水钱”。
中国封闭式基金的规范化发展始于1998年。截至2002年9月,国内已募集成立并挂牌上市的封闭式基金达54只,筹资总额超过800亿元。2006年,随着既有封闭式基金的封闭期临近,“封转开”闸门随之打开。2006年中期基金兴业成为“封转开”第一例,截至目前已有14只封闭式基金转化为开放式。但是,“封转开”似乎成了中国封闭式基金的惟一选择道路,封闭式基金踏入了退出历史舞台的快速通道。
破解高折价率怪象
封闭式基金的基金净值和交易价格之间长期存在高折价率,成为遏制封闭式基金发展壮大的怪现状。新的封闭式基金,创新之处即在于破解长期高折价率。
据悉,首批创新型封闭式基金的具体方案有所不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以引入“结构分级”为重要特征,也有其他基金公司以引入“救生艇条款”为主要特征,即“当基金净值连续多少个交易日超过一定比例时,可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是否将封闭基金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即LOF”。
其实,对于熟悉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人士来说,此“救生艇条款”的内容似曾相识。此前有个别封闭式基金也具有类似条款,不过在具体操作中未见实施。
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在设计创新封基时,借鉴“美国经验”。所谓“分级模式”的主旨,是以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基金份额区分为两类:优先级份额与普通级份额。
2005年6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瑞士银行(UBS)收购原中融基金公司的全部股权并更名国投瑞银基金,国投瑞银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外资占49%股权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浓厚的外资色彩,应该是国投瑞银积极发挥外来智慧的背景所在。
国投瑞银产品开发部的前述文章,首先探讨美国封闭式基金缘何长盛不衰。文章称,在境外市场,即使是在开放式基金大行其道的今天,封闭式基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美国,封闭式基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管理资产规模上都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截至2006年底,封闭式基金的数量约为650只,基金资产规模接近3000亿美元。相比较而言,开放式基金的资产规模则从2000年开始自高点逐步下降。
为什么美国的封闭式基金可以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国投瑞银分析称,封闭式基金所具有的固有优势是其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中之一是杠杆操作优势,封闭式基金可以通过融资借贷来做杠杆化投资操作,这一优势也是开放式基金所不可比拟的。采用这种策略的基金,大多引入了结构化分级的产品模式,进而衍生出形式多样、能满足特定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的基金产品。投资分析与市场调研表明,在目前的牛市环境中,普通级份额上市后的交易折价可得到极大的抑制,并极有可能出现溢价交易。
对于国投瑞银探讨创新型封闭式基金的论述,市场积极展开分析并预测出台时机。公司方面有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方案报送之后,不便揣测监管层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