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跃新绘 |
上海电视节上,专家会诊国产剧——
电视剧要拍“行进中”的生活(文化观察)
本报记者 曹玲娟
6月15日,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落下帷幕。为期5天的电视节上,不时有好消息传来。不过,专家们指出,在红火的同时,目前国产电视剧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从业者深思。
“辫子”走了,来的还是“一窝蜂”
3个“勾践”、4个“朱元璋”、5个“康熙”,通通挤在一方屏幕里晃晃悠悠。在“古装剧”扎堆数年后,在类似电视市场“晴雨表”的上海电视节上,人们终于发现,“荧屏上的辫子不再晃了”。
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有人说,随着《京华烟云》、《大宅门》等剧的热播,业内人士口中的“年代剧”又开始受宠。如纪念香港回归的《岁月风云》、清末民初题材的《中国往事》等。
观众口味年年在变,可供选择的菜单,左看右看还是“一窝蜂”。
雷同现象,甚至早已“冲出国门、走向国际”。在本届电视节上,上海文广集团就宣布,将购买日韩热剧的中国改编版权,经过本土化制作之后搬上荧屏,韩剧《看了又看》是该计划的第一部。
业内人士如此解释:与其炮轰“韩流”,不如“娶”进门,以翻拍等形式借力外来的“活水”,一洗目前国产偶像剧的低迷和边缘化的趋势。
如此理论基础,难怪中美日韩“合作”的片子层出不穷。《好想好想谈恋爱》与美剧《欲望都市》非常相似;《新闻小姐》与日剧《新闻女郎》如出一辙;《像风一样离去》许多情节、场面、人物关系都与韩剧《天国的阶梯》雷同……
质疑的声音已经出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晓玉说,“翻拍这种拾人牙慧的事情,最终将是自食苦果。什么事情,第一个做的是天才、第二个跟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
“改编显然是救急,是在电视剧创作当中不得已而为之的急就章,从中也能看出我国电视界的无奈。”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同样表示,“不能靠买版权来繁荣我们的创作,应该尽快使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走出困境。”
创意匮乏,症结在哪里?
一位编剧在上海电视节上发言,“国产剧再怎么借鉴,一定要立足自己的特色。我就把故事开头放在‘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就是我们独有的沧桑和沉重。”
而事实上,该编剧创作的《错爱一生》,被称为中国版《蓝色生死恋》。有专家尖锐批评,“取人家的东西换上中国的外衣,所有的内核全是韩国的东西。”
艺术贵在创造,不是贵在模仿。道理人人懂得,为什么愿望与现实间鸿沟明显?这中间的矛盾无疑显示,与其说我们缺乏创作的意识,不如说我们缺乏创意。
事实上,这样的感叹,不少电视人都有。主持人曹可凡就如此议论:当下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类娱乐节目抢占市场,而原创力却远未跟上,导致靠抄袭、拷贝“翻花样”的娱乐节目陷入同质化竞争。这种徘徊在高强度、低层次层面上的竞争态势,明眼人都明白并非长久之计,最终只会带来电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电视节目、电视剧,其实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创意哪里去了?
王晓玉说,“‘超女’办得好,一窝蜂全来了,那接下来要不要办超老太太、超老头子?这样的错误在电视屏幕上一直犯,大家都不把力气花在创新上,只想捡一点残羹冷饭,不把艺术当回事,就把金钱当回事。”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充斥于文化产业,恶果必然是创作力的低下。“最近10来年,我们的原创能力急剧萎缩。” 毛时安认为,“原创需要孵化、培育、环境、土壤、空气,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碰撞。现在这些我们都不愿意做,都要走捷径。结果永远都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毛时安看来,选秀节目的泛滥、电视剧题材的雷同,无不归咎于这种浮躁心理。
走自己的路,真的很难吗?
我们的电视剧,缺的究竟是什么?
专家们分析:缺能手,电视剧市场制作过程当中,真正的好手、高手还是太少;缺体制,有才华的编剧,写出好剧本找不到投资,投资的对艺术与市场又不一定了解,电影《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实际上是民间投资;缺引导,民间涌动着的创作欲望与力量没有加以引导,如《我爱我家》,当年就是请北大学生写小故事作为剧本素材,在大学生当中吸取题材,不是坐在房间里瞎编一气。
“很多人愿意涉足电视剧创作队伍,就像网络上,有人把《无极》改编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管理层应该予以关注。”王晓玉认为,就像韩剧的大量编剧,都是高等学校毕业的家庭妇女,别看韩剧家长里短多,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
而在毛时安看来,最关键的还在于“艺术远离老百姓真正的生活,人们必然疏离艺术。”毛时安打着比方,俗话说,编剧是“骗子”,观众是“傻子”,现在是编剧的智商大大低于观众,“骗局”未开场已经被“傻子”识破。“艺术是很真实的,你编故事赚钱,再怎么拍出来的感情都是虚假的。”
在专家们眼中,现在中国的电视剧没有表现老百姓真正的生活,对人们的内心没有真正的表现,“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质感的艺术素材,创作者们不去关注我们的社会现实,不去反映我们‘行进中’的当代生活,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希望什么、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作品怎么能够得到人们喜爱,怎么不是急功近利地互相抄袭?” 毛时安说。
走自己的路,真的很难吗?
王晓玉认为,尽管有种种不足,中国电视剧仍在进步,“当年10亿人民看《渴望》,现在看来就很粗糙。中国电视剧创作整体看来,有问题,也有成就。”
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所有文化的生命力都是扎根在本民族生活的丰厚土壤当中的,希望我们的艺术家注重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吸取艺术的创作力。”毛时安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