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几个朋友为了吃到新鲜的海鲜,不管多远、无论多忙都要跑到北塘,称上几斤。酒足饭饱之后,也偶尔想到如果没有渔民,如果没有北塘那著名的小渔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乏“味”。想到此,不由得羡慕生活在北塘的人们有口福!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海鲜。
自1995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伏季休渔政策。12年以来,休渔为渤海湾的鱼类资源带来了新生:濒临灭绝的种群重又出现,鱼类质量、数量都有所提高。休渔季节,也许最忙的当属那些渔政工作者,他们不仅要管理本地渔船,还要打击外地来塘非法捕捞的渔船,更要组织渔民进行培训、学习渔业法律、交流生产技术。
从明天12:00开始,黄渤海将开始为期两个半月的全面休渔,这个时间段将一直持续到9月1日的12:00,除使用网具尺寸90毫米以上的单层流刺网和钩钓捕捞作业外,禁止从事一切海洋捕捞活动。
塘沽区的452艘渔船将全部停靠在渔政部门指定的地点,不再出海捕捞。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这怎么“吃”也是个学问。听老渔民讲,以前的渔民就像农民一样,每年都会自觉休渔。农民冬天休息,以备来年的春耕,不仅仅是因为气候寒冷不适合作物生长,也是为了给大地休养生息的时间,让土地通过积累更加肥沃,这样的土地不会辜负农民的希望,来年一定会生长出更好的作物。渔民也是一样,每逢夏季总会自觉休息,不仅仅是因为夏季的海产品不肥,更是因为夏季是鱼类生长、产卵的时间段,只有经过一个夏天的洗礼,等到秋天渔民们才能收获最肥美的鱼虾。
夏季休渔似乎成了人们潜移默化的准则。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渔民们已经打破了这个自然和人类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渔民开始过度捕捞,小鱼小虾无一幸免。于是,自然开始报复违规的人类,水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种类越来越少,数量急剧下降。
于是,从1995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伏季休渔政策。在休渔期内,禁止一切海洋捕捞活动。休渔12年,人们开始看到一些变化,鱼类资源正在逐步恢复:单条渔船的产量逐年上升;濒临灭绝的鱼类又开始出现,甚至形成鱼汛;海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上升;海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愈来愈丰厚。
休渔使人与自然重归和谐。
渔民老刘休渔前的最后一次出海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二,就是休渔的日子了,自6月以来,渔民们出海捕回的海货比之前明显少了很多。尽管如此,还是有渔民愿意趁着休渔前的好天气再出趟海,争取赶上休渔前的最后一次行情。
蔡家堡村,有着600年历史的渔村,尽管距离休渔只有4天,但这里的渔民们还是干得热火朝天。今年40多岁的刘翠波就是蔡家堡村的一位老渔民,正准备在休渔前出最后一趟海。
早上不到7时,老刘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前往码头。不管渔船是否能出海,这几乎是他每天必须做的。在他看来,“能多出一趟海,就能多赚一天钱”,只是由于潮汐的改变,每天的出海时间会有所不同。“做渔民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什么时候出海完全由潮汐决定,有的时候在凌晨四五点钟,而有的时候却要在半夜出发。”出海前,船长一般都会根据多年的航行经验判断潮汐的时间和风力风向,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每位与刘翠波一样的船长手中都拿着一份“权威”的潮汐表,上面清楚地标明了每天潮汐的时间和高、低潮的潮时。老刘说,一般情况下,进、出港的最佳时间是潮过后的3个小时左右。
根据潮汐表的记录和老刘的判断,12日的天气应该可以出海。不出什么问题的话,老刘计划在早上9点多出港。老刘的船有20米长,120马力,在蔡家堡码头停泊的船只中能算上中等。9时45分,老刘开始解缆,在他的操控下,渔船准时起航了。
每年的五六月份,海产品都显得很“单薄”,像皮皮虾,这个时候正处在蜕皮生长期,肉长得并不肥厚。因此,老刘选择了他认为相对好些的东南方向海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航行,在一片海域中圈定了他的目标区域,船沿着目标区缓慢行驶,同时渔网也顺着老刘的手撒到了海水中。等上了大约半个小时,老刘招呼几个伙计开始往船上拉网了,与撒网时相比,拉网看起来要费力的多。但这次的收获只能算是一般,大多数都是些中等大小的皮皮虾和小鱼。
为了赶上行情,下午2点半左右,老刘的船开始返航,3点多钟准时返回了渔港。时间掐得刚刚好,再过一会儿就是一天中鱼市行情最好的时候了。老刘把捕上来的东西一一搬上码头,等着老主顾们来收货。根据事先商量好的价钱,他把捕回的皮皮虾以4块钱一斤的价格都卖了出去。据他说,在五六月份,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虽然休渔前很多人都在“抢购”最后一批海鲜来解解馋,抬高了海鲜市场的行情,但渔民出一次海回来,扣除油钱,并没有剩下多少。就这样,老刘今年休渔前的最后一次出海结束了,下次再拿起渔网要等到两个半月以后。
这段时间里,虽然不用出海,但老刘以及像他一样的渔民们其实并不会太轻松,与往年相同,他们要利用这段时间修修船、补补网。虽然在别人看来两个半月的休渔期很长,但单单修船、补网这两件事就要弄上1个半月左右。因为休渔期之后,渔民们要迎来一段比较长的捕鱼期,所以修船、补网的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大意不得。老刘还透露,一般每年的8月4日左右,他们就可以开始捕捞海蜇,所以两个半月的休渔期,对渔民来说并不宽裕。老刘还说,目前蔡家堡村近百条渔船中有17条渔船取得了开展“海上一日游”的许可证,这些船只会在休渔期间做些“副业”,而他,则会在家中专心修船、补网,为开海后的捕捞做好准备。
对于这两个半月的休渔期,老刘已经习惯,也非常愿意接受。在他看来,休渔是件好事,可以让海里鱼的种类变得丰富。就在今年年初,很多渔民都收到了一份意外的“大礼”,因为多年都无法大量捕捞到的八带鱼、野生海蟹、黄花鱼竟然收获颇丰。每航次的单船捕捞产量都在100公斤至200公斤左右,每公斤的售价高达50元,仅此一项,渔船每航次就能创收近万元,而这都要归功于休渔。
北塘渔市等待下季的辉煌
北塘,普通人眼中的著名海鲜一条街,确切地说就是一条100多米长的窄小街道,而就是在这里,每天成千上万的海鲜在这里交易,当地人也称这里为“杨北路市场”。在这里,摆摊1个月管理费只需120元。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下午4点到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
周大爷,50多岁了,是地地道道的北塘人,从小就出海打鱼,到现在已经干了37年,用他的话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北塘市场,周大爷兴奋不已,他说,以前市场也就有现在一半的大小,大概也就50米,但是市场里非常繁华,每天上午7点多和下午4点多,附近的居民都会来市场买海鲜,就像定点聚会一样,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出来,就算是不买也要来这里找熟人聊聊天,买的卖的像一家人一样,非常亲切。那时的市场只是卖海鲜,不像现在一样,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衣服的都有。而且,当时渤海湾的资源丰富,海鲜的品种也很多,一年四季都会有对虾、平鱼、黄花鱼等很多品种,随着渤海湾资源的匮乏和污染的严重,现在这些品种基本在春天时就很罕见了。
周大爷说,别看就这么一条街,这里是非常出名的,很多人都是驱车从北京、河北等地赶到这里来购买海鲜,这些人都是慕名而来,只为吃上新鲜的海鲜。谈到这里,大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大爷美好的回忆中回过神来,再听听现在市场上的摊主们别具特色的叫卖声,好像是吃了这顿海鲜,下顿就遥遥无期了一样。因为,在休渔期间,渔民不出海打鱼了,市场上卖的海鲜基本都是养殖的了,一般人都知道,来这里买海鲜就为吃这个“海味儿”,没有这个味儿了就在哪买都一样了,市场一下子就萧条了。
谈到封海,大爷可是有话说,周大爷说,以前不封海,一年四季都能出海打鱼,但是海鲜也是有生长季节的,过了这个季节,海鲜长得也慢了,虽然渔民照样是每天早出晚归地去打鱼,但经常是一天下来白忙活了,因为这个季节的海鲜长不大,也长不快,一些很小的海鲜就被打捞上来,其实是对海鲜的一种浪费。谈到国家封海休渔政策时,大爷说,这个政策真好,不仅能让渔民少吃苦,也能让更多的人吃上肥美的新鲜的海鲜。否则这样的海鲜(大爷拿起一个长5厘米左右的皮皮虾),其实这都糟蹋了,要是等到它长大了,再捕捞,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大爷说,在皮皮虾肥美的季节,皮皮虾的价钱曾达到100元3斤,而现在10元3斤都无人问津。市场上叫卖声多了,购买的人少了,外地来购买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北塘海鲜市场伴随着6月16日的封渔即将进入萧条的时期。
昔日繁华的时候,市场上到处都是卖海鲜的人,根本不用叫卖,前来购买的人都非常懂行,一看就知道哪家的货好,经常是海鲜刚刚摆出来便被一抢而空,而渔民在这里卖的海鲜只是他们打捞上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海鲜他们都要送到汉沽、葛沽等地去批发。在这条街上的顾客,基本都是外地慕名而来的购买者。那时候每天基本都能卖几百斤海鲜,而现在几十斤都卖不动。不过也有来这里赶着吃今年上半年海鲜的人,在市场上,记者看到4位来自市区的朋友,他们就是为了赶这最后的行情,特意从市区赶来购买了20斤皮皮虾。“煮熟了放到冰箱里慢慢吃呗,否则将要几个月吃不上海鲜,对咱天津人来说还真是痛苦。”但周大爷依然觉得,现在封海的时间有点晚,一些小的海鲜还是被渔民打捞上来,他说,最好在每年一进6月的时候就封海,这样才能保证开海时,海鲜不仅肥美,而且数量多。
问大爷休渔的日子,渔民都做什么?大爷笑着说,封了海我们也就放假了,像那些有船捕鱼的渔家,卖的都是自家捕的虾蟹。当然,也有一些商贩,到了休渔期也不休息,他们会到王顶堤批发市场批发海鲜,在北塘市场贩卖,保证那些慕名来到北塘买海鲜的人不会空手而归。
12年休渔资源转好产量高
“休渔期是渔民的暑假,却是渔政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一名渔政工作人员说。每到休渔期,渔政工作人员都会过着“海陆两栖”的生活。在码头,他们要检查船只、网具,要监督每一艘渔船达到“船靠港、网入库、人上岸、证集中”的要求,保证所有休渔渔船全部进港停航,同时停止所有休渔渔船的冰、油、水等渔用物资供应。在海上,他们还要检查违反伏季休渔制度的所有渔船。2006年,塘沽渔政的工作人员共出海检查35航次、航程3200海里、派出渔业执法人员248人次,检查各类渔船210艘次,查获并销毁“地网”千余条,“地笼”近千个,没收“舢板”3条,查获违规渔船11艘次。
塘沽区南北海域分别与河北黄骅、丰南交界,这两个地区的休渔秩序直接影响着塘沽区的休渔秩序。为此,塘沽渔政与河北省渔政部门每年都要实行联合检查,建立联动机制,这样一来,对于打击河北非法捕捞渔船就轻松多了。2006年,在毛虾开捕之期,部分山东籍大马力渔船利用“流布袋网具”到天津、河北海域渔区进行违规生产,严重影响了塘沽区伏季休渔秩序,为此,塘沽渔政及时与河北沧州地区的渔政部门取得联系,采取联合检查的方式,加大对外地流布袋网具的检查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说休渔期间,渔政部门的唯一工作就是一味的严防死守不让一艘渔船下海捕捞那就错了。每年夏季是捕捞海蜇的大好时机,海蜇资源出现时间较短,如果不在这个时间段内捕捞就会自然死亡,给渔民造成损失。为了维护渔民的利益,渔政部门还要在休渔期内组织渔民有序捕捞海蜇。2006年7月20日开始,渔政部门便连续7天坚持海上检查,不回港休息。对出港的船只进行严格的检查,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船只严禁出海。通过在北塘渔港和东沽渔港的严防死守,杜绝了大规模的违规捕捞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海蜇按时开捕。
海产品资源优化
一切皆有规则,违背规律便要接受处罚。人类在违反了与自然的“条约”之后,得到的是生态恶化,海产品资源严重受损,产品种类短缺,部分鱼类濒临灭绝。渔业捕捞产量大幅度下降。质量越来越差,鲜美的海味儿已经淡没,取得代之的是又小又瘦的、口感较差的产品。
幸而,休渔使人与自然重归和谐。每年的6月到9月,正是鱼苗成长、成鱼产卵的时节。这个时候休渔养海,不仅能提高海产品的数量,更能提高它们的质量。经过两个半月的休渔,单只渔船9个月的捕捞产量竟然大于未休渔时12个月的捕捞总产量。
近年来,渤海湾的主要海产品是皮皮虾、梭鱼、鲻鱼、海红、海蜇、杂鱼等。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过度捕捞,渤海湾自产的带鱼、中国对虾已经基本看不到了,这些人们曾经钟爱的海产品已经濒临灭绝。不过,通过休渔养海,近年来一些常年不见的品种又重回到渔民的视线,甚至形成了渔汛。2006年,一艘渔船曾经一日捕捞到了500斤中国对虾,带鱼也重回渔网。
在众多的鱼类资源中,皮皮虾是渤海湾的重要资源,产量最高。在伏季休渔前,渔市上贩卖的皮皮虾大部分小而瘦,而且以死的居多,价格更是便宜到了极点。一位售卖皮皮虾的老大爷说,休渔应该提前,这个季节打上来得皮皮虾质量都太差。休渔会给皮皮虾足够的生长时间,等到9月份重新开海后,渔市上才能见到肥美的皮皮虾。
渔民收入逐年涨
休渔养海,为了生态平衡,为了持续发展,更是为了渔民的经济利益。海产品的质量好了,自然可以卖上好价钱。
通过12年的休渔,渔业资源逐渐好转,单只渔船的年产量也逐年递增。也许,在1995年,渔民们的行动第一次受到政策的制约,还有些想不通。大海明明在那,鱼虾明明在里面,捕上来就可以换钱,为什么国家会禁止捕捞呢?可是,通过12年的实践证明,实施强制休渔制度以后,渔民们给大海喘息的机会,让它有时间休养生息,重新点燃自己,也就是给大海一个吹涨自己腰包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休渔,适当的时候捕捞,磨刀不误砍柴工,既可以得到休息,又能事半功倍,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何乐而不为?
并且在休渔期间,渔民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参加渔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交流渔业生产经验,学习法律知识。在“暑假”中给自己的大脑充电。随着渔民素质的增高,再进行渔业生产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有了“科技”的含量。资源好了,技能高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这渔民的腰包还会越来越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