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名镇的火患样本
1个月连续发生两起特大火灾导致23人死亡,并被国家安监总局严厉批评的中国童装生产大镇——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再次成为有关部门和消防官兵关注的焦点。
6月5日,一个全国性的农村消防隐患整治现场会在这里举行。
与以往的会议不同的是,这次现场会并没有在织里镇设会议室。与会者全都步行在街道上,或走入街道两边企业的车间里,带队的是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公安部消防局局长郭铁男。
2006年10月21日凌晨,织里镇秦家港村安康西路一服装厂发生火灾,8人丧生。此前,9月14日凌晨,这个镇生产经营服装辅料的福音大厦,突发大火导致15人死亡,1人失踪。两处火灾建筑均是集生产、仓储和宿舍为一体的“三合一”服装企业。
一位随行官员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对主办这次现场会的苦心不言而喻:希望各地消防大员能借着实地察看,吸取织里镇两次大火的血的教训。
在“三合一”企业,职工生活区距厂房太近,生产、仓储和生活集于一室,大量化纤棉麻的特殊原料一起堆放,再加上文化素质偏低、安全意识较差的工人群体,火灾隐患非常严重。织里镇“10·21”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停工后的一些厂房里空无一人,但熨烫台上的熨斗依然闪着红灯。有的房间仅15平方米左右,却集中了裁剪、布料仓储、熨烫、包装、运输、结算等多道工序,地面堆放的布料几乎使人没有插脚的地方。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回解放前”的惨象让许多农民“因灾致贫”。来自公安部消防局的统计表明,2002年至2006年,全国“三合一”场所共发生火灾2.2万起,造成441人死亡、76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8亿元。
“两次火灾教训深刻,损失惨重!”湖州市常务副市长吴水霖说,织里镇“10·21”火灾发生后,全镇9700多家童装企业被停产停业整治,901家企业因未达到整治标准而被关闭。其余企业都实现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生活区的防盗窗被拆除,建成了室外楼梯,设置了封闭楼梯间,配齐了消防器材,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遭遇火灾免不了,注意逃生最重要”、“消防常识永不忘,遇到火情不惊慌”,这样的横幅到处可见。
据统计,织里镇在两次火灾后的整治工程,不仅涉及1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1万多个房主、15万外来人口和1030幢建筑,而且涉及3255户农民征地用房和659户在建楼盘,对大量临时建筑进行了拆除。
刘金国在结束检查前,走进织里镇一家童装生产企业,拉着该厂负责人的手说:“如果一把大火让人命都没有了,生产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公安部副部长:“一看到这些数字就心情沉重”
“如昨天考察的织里镇,两起火灾案例教训极其深刻,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的。我一看到这些数字就心情沉重,觉得心里有愧疚感!”
6月6日上午,杭州,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面对150多名与会者,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放下手中的讲稿,发出这样感慨。
当天,每一名与会者都听到了这样的数字:2006年,全国农村共发生火灾7.4万起,死亡1026人,伤783人。目前全国90%的乡镇没有专业消防力量,90%以上的村庄缺乏消防水源和基本消防器材设施。
与此同时,近10年来,全国农村火灾起数、死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占全国火灾总量的60%左右,而且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城市。农村平均每年发生火灾6.9万起,造成1531人死亡,200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6.3亿元,平均每年有4.4万农户、15万人受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的乡村消防问题。一是农民建房杂乱,户户紧接、纵横交错,建筑物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二是村庄内部道路狭窄、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消防通道;三是农民建房使用木材、板皮、油毡等易燃可燃建材的比重较大,农村房屋耐火等级较低;四是消防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消火栓等配套设施和可靠的消防水源;五是缺乏防火意识,农民在房前屋后随意堆放柴草等可燃物;六是部分地区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不严。
“这6个方面的问题,不仅造成农村容易发生火灾和火情容易蔓延,而且使灭火工作困难重重,一些地方一旦着火就会‘火烧连营,烧完为止’。”王铁宏说。
刘金国将我国农村消防安全整体薄弱的状况概括为“两大”,农村火灾总量大、危害大;“三差”,农村防火安全条件差、消防基础设施差、火灾扑救力量差;“四缺”,缺乏对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真正重视、缺乏新形势下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新措施、缺乏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投入和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和常识。
他表示,为改变农村消防安全困境,有关部门将推进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到2008年,人口超过10万、年GDP超过5亿元的建制镇,以及东部地区的全国重点镇,要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到2010年,其他建制镇、集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根据实际需要,要建成政府专(兼)职消防队。村庄、渔港码头基本建立起一支配有消防机动泵和配套消防器材的群众义务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或治安联防消防队。
刘金国也坦承,目前,不少乡镇村庄虽然建立了义务消防组织,但是由于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加之缺乏基本的灭火设备,不少队伍已“名存实亡”,难以承担自防自救任务。
乡村消防安全窘境亟待破解
村庄整治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解决农村消防工作的失控漏管,位于浙北的余村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就破解乡村消防安全窘境就进行了探索。
余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西侧,下辖8个村民小组,307家农户,有1035人,是一个群山环抱、秀竹连绵的小村。
近些年来,余村从前些年污染严重的石矿经济转向以竹制品加工、服务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生态经济,当地政府结合余村村庄整治,因地制宜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实现了村庄改造与消防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全面加强了村庄整治和消防工作。
为解决农村消防工作的失控漏管,余村专门制定了防火公约,初步建立了以村民自主管理为主,派出所、消防部门依法监管的消防工作管理机制。当地政府大力培养有消防管理能力的农村干部队伍和了解消防知识的新型农民。一些年轻力壮的懂消防知识的新型农民被组织起来参加村里的义务消防队。
村里对竹制品加工作坊每天都要进行防火巡查,普通村民家庭每季度进行一次防火检查,村小组每月组织一次防火互查。对违反村民防火公约,故意损坏公共消防设施的或存在火灾隐患的,由村民委员会视情况给予50元~80元/次的处罚并且赔偿经济损失。派出所、消防大队不定期对余村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推进农村消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切忌搞形式主义、‘一刀切’”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对各地的公安消防部门不忘发出告诫。
“要教育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科学合理使用资源,把有限的资金、物资及劳动优先用在关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方,该投入的地方就要舍得投入,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高度关注农村公共设施,尤其是利用旧祠堂旧建筑的小学校、村委会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下决心消除这些建筑的火灾隐患。”
王铁宏建议,全国各地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农房设计技术力量管理制度和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农房建设设计和施工力量,帮助农民建安全房、住放心房。此外,对于既有房屋,各地也应稳步推进整治改造。一方面,要从单体建筑上提高耐火耐火等级,减小可燃易燃材料的使用,对一些关键部位要及时用阻燃、防火材料进行更换;另一方面,要对步用消防通道和防火间距等影响消防安全的房屋进行整治,属于私搭乱建的附房要及时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