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琳
近日,市妇联家政中心针对哈尔滨市近3万户人群展开了一项“家务”调查,从此次调查结果看,哈尔滨市有近三成的年轻夫妇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家务”族。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双白领,学历和收入高,讲求生活质量。
年轻人把“零家务”当作生活品质的一杆秤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婚姻,脱离父母开始小家庭生活,不少新生代家庭开始颠覆传统生活方式,并首先拿家务开刀———“零家务”正被年轻白领夫妻奉为生活品质的象征。虽然有的长辈们看不惯,认为比较起“你洗菜,我煮饭”,看电影、吃快餐的浪漫缺少一种家庭的温馨。一些男士更是慨叹:没有了女人主持家务,家将不成家矣。
而在“零家务”人群看来,两个人辛辛苦苦赚钱,就是为了过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他们宁愿拥有一份闲暇,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家务事必须“事必躬亲”,就有违初衷了。26岁的杨小姐和30岁的刘先生结婚一年来,杨小姐下厨房的次数屈指可数,刘先生也早已习惯每月向家政计时工支付报酬。他们不是不会做饭、洗衣,但对“零家务”的生活方式却推崇备至,并且认为这是一种生活品质。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28岁的赵先生夫妻身上。婚后,他们常常这样双双回家:下班前半小时,丈夫打电话问妻子:“晚饭去吃水饺还是烤肉?”然后两人和没结婚时一样,在外吃饭、逛街;或者直接叫份外卖,在上网、看电视中度过一个无家务的晚上。
中年人成为“零家务”的“中间人”
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的种种压力把中年人压得透不过气来,请个保姆或是计时工打理家务应该是中年人首选的降低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可在此次调查中,很多中年人对雇请计时工干家务持漠然的态度,主要是怕亲属或是家里的老人看不惯,认为自己是个不懂得操持家务的女人。而每周只请一次计时工的中年人也只是想将一些繁重的家务活如擦窗、拖地转嫁出去。
今年42岁的孙某在哈尔滨市某机关工作,结婚十几年来不管在单位工作多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为老人和孩子做饭,饭后还要打理家务,自己根本没有空余时间进行休闲和休息,更别说是为自己充电了。孙某对记者说,在她们单位里,有不少年轻夫妇都选择了雇请保姆干家务,把时间节省下来干自己的事情。曾有一段时间,孙某尝试着雇请计时工,可用了一段时候后发现,家里的老人总是挑计时工的毛病,等计时工走后,孙某还要自己再干一遍老人才满意。孙某便放弃了请计时工的想法,又投入到繁琐的家务活中。与孙某不同,李某今年47岁,婆婆卧病在家多年,身为老师的李某不但要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照料老人和料理家务,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压得李某透不过气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李某开始尝试每周请一次保姆为自己料理家务,兼顾照顾老人的起居,李某用这一天的闲暇来做自己的事情,放松心情。
老年人大多对“零家务”说不
与年轻夫妇争先恐后地加入“零家务”族相比,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年人大多对“零家务”说不。他们认为,在家做家务本来就是家庭成员应该做的事情,花钱请个外人来家打理家务,总觉得不大方便也不大信任,更舍不得那份钱。
今年60岁的赵老太对记者说,自己退休在家已经5年了,已经习惯了自己做家务,况且自己完成家务也可以消磨时间,让自己过得充实点,花钱请个外人来打理家务,总觉得不太适应,而且她们干活的方式自己也看不惯。儿女们很孝顺,每次想请计时工都被赵老太给拒绝了。她认为,儿女们挣钱也不容易,不该花的钱就尽量不要花。在此次妇联家政的调查中,老人请计时工干家务的人数比1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年轻人和中年人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这说明在老年人的思想里,女人干家务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零家务”更是理解不了。
“零家务”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但适当做家务有利家庭和谐
市妇联家政中心主任景平认为,从劳作的角度讲,繁重的家务在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劳动分工逐步或完全摆脱,那些原本用来做无关创造力的重复劳动的时间,因而可以被节约下来做个人更感兴趣或更富创造力的事情,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明显标志。这不但对个人有利,对社会也是极为有益的事情。
婚姻专家认为,家务作为劳作的一种形式,同样有着它的社会文化意义。家务在很多时候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桥梁,也是感情的润滑剂,妻子为丈夫烧一顿可口的饭菜或是丈夫为妻子打扫好房间,都可以给彼此的心灵带来阵阵的愉悦,同时也加深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婚姻好比蓝宝石,而家务等琐事就像衬着那块蓝宝石的绒布,只有在其映衬下,宝石才会发出光芒。因而家庭成员适当承担一些家务,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
从上世纪80年代保姆会做简单的家务就可以、90年代保姆除了能完成家务外还要懂得一定的礼仪常识,到如今的复合型保姆,家政服务的发展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景平讲,今后的保姆属于“全科保姆”,也可称之为家政助理员,她们与传统的保姆在工作性质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她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主人的指示,而是充满主动性和创造性地与主人沟通,利用自身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亲和力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承担家务统筹、营养配餐、医疗保健、儿童教育等多方面工作,在与家庭成员的朝夕相处中成为处理家庭事务不可缺少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