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毕卫通讯员晓方报道:省文物局文物处近期考察应城明清石膏矿群获惊人发现:这里250多对矿洞中有30多对系浅表明代矿洞;20多年前,当地一清代石膏矿洞中有30多具保存完好的清代遇难矿工尸体,被人悄悄“集体”装棺转埋到了附近。
应城市博物馆负责人称,应城石膏矿采掘始于明嘉靖年间,至晚清、民国初,发展到250多对矿井洞规模,所产石膏主要用于石膏枕、药用、建材用等。某清代石膏矿洞及古尸遗址位于应城市西北约10公里处,在应城石膏矿发源地——3平方公里的团山一带,紧邻富水河、潘集、红堂和已“退役”的红旗石膏矿。
上世纪80年代重新启用该石膏矿洞时,当地某乡镇企业抽干矿中积水,发现30多具头扎半米长辫的清代遇难矿工尸体及采掘工具。这些古尸中有少数成人,多数为童工,尸体因长期封闭洞中,浸泡于含盐矿井水里,故大多保存完好。然而,因担忧影响采矿,当时,发现者竟悄悄地将这些古尸悉数装棺转埋于附近。
据悉,应城市博物馆近日根据《应城县志》查实,当年该矿洞确实发生过死亡30人左右的矿难事故。其中,当地何家湾仅幸存一户人家。
据考古学家介绍,应城明清石膏矿群举世罕见,是中华文化瑰宝,它反映了当年世界最大的石膏矿采掘全貌和生活,是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齐名的湖北工业遗产。根据史料所载,清代矿工多半一次在井下工作半月,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这些成年人、童工遭何种矿难致死有待今后揭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