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凯瑟琳·塔布 |
4年5个亿,重见600年前明孝陵
2003年7月3日,法国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各国代表们,偶尔喝口咖啡,偶尔讨论世遗项目。当晚北京时间11时58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们听完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陈述,先是一片寂静,然后各国代表开始以举手方式表决,最后,随着大会主席一声清脆的锤响,明孝陵被全票通过。短短2分钟,明孝陵一脚跨进了世界遗产的行列……
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见证了这让人兴奋的一刻。
许慧玲说:“那一个月,我的手机话费高达3000元。那时候,我忙着给南京报喜讯,这边才挂,那边电话就响了,有的是祝贺电话,还有的是记者的采访电话。到最后,我的手机都打没电了,一个记者刚打过来,我们还没聊两句,手机就没电了,我只好匆匆到宾馆去充电。”
“明孝陵申遗成功的第二天,我去法国北部拜访了一个在南京投资的董事长。当时,法国的报纸把南京有两个人感冒,误传成‘非典’,法国人一紧张,就把在南京的专家、技术人员都撤回了法国。”许慧玲告诉那个董事长,明孝陵已经成了世界遗产,那个董事长一听,立刻表示祝贺,同时表示,撤回去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回到岗位,他还要到南京加大投资。
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
申遗成功那月
手机都打爆了
每一次的世界遗产大会上,都有喜有忧:“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并不是终身制,如果保护不好,随时有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甚至被剔出世界遗产的行列。
2003年申遗之时,南京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作出承诺:申遗成功后,5年内完成环境整治,达到世界遗产的硬标准。一眨眼,四年已经过去,而当年承诺正在一步步兑现。
神道恢复600年前旧模样
2003年明孝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在现场考察时发现,明孝陵前的翁仲路作为公路通行汽车,以及大金门至下马坊现代建筑过多等,都妨碍了明孝陵的原生态性和完整性。人车混杂,给文物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车辆产生的震动和尾气污染,对沿路的明代石刻艺术精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京作出承诺:“在近年内封闭神道的翁仲路路段,禁止机动车通行,以保护文物,恢复明孝陵完整的历史空间和周边环境”。去年4月29日,首个国际承诺宣告兑现:翁仲路全面禁车,并恢复了600年前的古朴风貌。
记者昨天在翁仲路看到,一块块古朴、厚重的青石板取代了现代的沥青路面,经过降坡处理后,文臣武将的底座完全显露出来,更显威武庄严。工作人员介绍,路的形制也完全按照当初模样,路幅分3块。神道正中的石板路原来只有帝王可以走,整修全部换成旧制1.6米长、1米宽、10厘米厚的大青石板;两侧石板路原为文臣武将及太监等随从人员走的,以席纹铺装。走在松柏苍翠的古道上,心一下子就沉到600多年前,仿佛可以聆听到当年帝王将相们的脚步声。
然而,如今的神道并不完整。由于有1.1公里的神道湮没断裂在6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明孝陵变得零落残缺。
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余金保介绍,大金门是进入明孝陵的正式入口,可是它距离孝陵起点下马坊仍有一段距离。这之间的神道被称为进陵神道。关于这段神道的走向和位置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贺云翱教授组织了一支考古队,通过挖掘7条探沟,终于将这段湮没了数百年的神道“找”了出来。今年年内,断裂的神道有望连成一线。
5个亿保护“世遗”项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了这样一组数字:明孝陵申遗时,南京花了3年时间准备,耗资4000万元;而成功跨入世界遗产行列之后,为了兑现承诺,南京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保护工程,足足投入了5个亿!仅南京手表厂搬迁,就需要1.33亿元。
明楼,是孝陵地下宫城的象征性城楼。可惜,在一次次战争中,明楼不断遭到破坏,屋顶已经被毁坏,仅存四壁。
记者站在明楼下发现,很多白色的物质从墙缝中分泌出来,凝固在一起。有的地方渗透严重的,甚至形成了小型“石钟乳”。这些白色物质都是当年建造明楼时用的黏合剂,600多年历史的黏合剂怎么会这样渗出墙壁呢?有关专家介绍,没有顶的明楼一直在默默承受着雨水的侵袭。雨水通过破损处渗入墙体,导致砌合城砖的黏合剂流失,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酸雨,对于明楼墙壁损害极大。
“只有将明楼的顶部恢复起来,才能够抵挡雨水的侵袭。”余金保称,修复的时候,要遵循可识别性的原则,让人们知道这是为了保护明楼所建的,就不会对明孝陵的世界遗产地位造成损害。此前,同为世界遗产的湖北明显陵的修复方案已经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批复,得以重新修复。
[1] [2] [下一页] |
|